客服热线:19128667687

【塑料新闻中国】专访:行业技术大咖Hans Wobbe的伊之密战略

2016-03-15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   Dr. Hans Wobbe(右)接受《塑料新闻中国》记者Kent Miller采访       塑料机械生

 

Dr. Hans Wobbe(右)接受《塑料新闻中国》记者Kent Miller采访


   

  塑料机械生产商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初宣布聘请前恩格尔集团首席技术官Hans Wobbe担任其首席战略官。

  这位繁忙的行业顾问还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塑料加工研究所(IKV)任教,并且担任美国Trexel Inc.公司的战略技术顾问。这位有30年经验的行业资深人士有着丰富的履历,包括担任Werner & Pfleiderer GmbH公司开发主管和克劳斯玛菲集团的技术总经理。

  近日,《塑料新闻中国》在伊之密位于广东顺德的总部采访了Wobbe,详述他在伊之密的计划。  

塑料新闻中国:是什么吸引您来到伊之密?您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曾为许多欧洲企业工作过,您对首次加入中国公司有何感想?

  我喜欢在国际化的环境中管理企业。对我来说,国际化意味着离开德国,离开欧洲,离开西方国家。 当我在80年代初在德国开始职业生涯时,那时的'国际化'意味着瑞士。后来,大家都从欧洲跑到美国去了。但80年代的时候没人会想到来亚洲。

  对塑料机械行业来说,走向国际意味着必须到市场所在的地方,而今这意味着亚洲。

  我对这里的文化很感兴趣。你可以学到很多。你会明白原生文化并不是最好的,你会感受到融合不同的文化是最好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塑料新闻中国:中国制造业和德国相比有哪些不同?

  中国对于质量的定义和欧美是在不同层面上的。当欧洲人谈及质量,我们指的是某个产品要足够耐用,要能使用一辈子也不会坏。

  而在中国,我明白了质量意味着产品要新,要创新,外观要吸引人,但不一定需要用一辈子也不坏。大家的态度是"哦,再过十年,我会买新的产品。我不再需要旧东西了。"这是最大的区别。

  中国的速度远快于西方公司。这里的研发就像是三十年前我刚工作时德国的情形一样。当时,如果客户想要一台非标准的塑机,马上开发出来并发给客户,然后开始讨论如何完善机器,与客户一起合作。

  在今天的中国,我看到了同样的研发。作为一名工程师,我很欣赏。这一切在三四十年前就在西方国家都司空见惯,然而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坦白说,这不是好事。只有敢冒风险,才能保持在创新前沿。

塑料新闻中国:业内其他同行对您加入伊之密有什么反馈或评论?

  他们完全理解。

  如果时光倒流十年或十五年,像我这样的人,或是海天集团的Helmar Franz先生,为中国公司工作,肯定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如今不同了,因为同行们看到中国是整个行业的驱动力。 

塑料新闻中国:您在中国有丰富的经验,包括筹建恩格尔公司的上海工厂。您在这里最有趣的体验是什么?

  我最初在2004年来中国。那时和现在很不一样。在西方国家,12年时间并不算什么,但在中国,12年的变化是巨大的。

  那时,我到处出差为恩格尔上海新厂寻找地皮。即便在那个时候,我也对这里的发展之快印象深刻。我们住在酒店里,刚开始酒店旁是一块空地,而到了年底,已经建成了摩天大楼!现在的中国仍然保持着这样的高速发展。

塑料新闻中国:中国和德国企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中国,你需要进行大量的交流和讨论,说服每一个人。否则无法让别人听从你的指示。他们即使有异议,也不会说出来。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领会到这一点。

  知识方面也有所不同。在西方国家,普通员工掌握的知识程度很高,都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工程和研发领域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上,才能做到从细节把握。这有助于保证高质量,但速度较慢。

  在西方,我们许多员工都有塑料加工专业的学士或研究生学位。而在中国,许多员工只有两年制学位。

  中国有两所大学提供塑料技术类的本科教育,每年输送200多名毕业生。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比这多得多。

塑料新闻中国:您计划在中国和德国分别设立研发中心。为何需要在两地都设立研发中心?

  中国总部当然需要设立研发中心。但由于中国的技术教育问题,我希望在德国建立第二座中心,因为我相信在塑料加工和塑料机械领域,德国是全球专业教育最佳地点。

  德国的研发团队将帮助开发螺杆布局和螺杆设计,塑化装置,锁模装置动力学等方面的工作。

  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细节的专业知识,机器也能正常运作,但我希望做到更好。我必须知道每一个细节,这样我才能进行优化。

  我还在这里对工程师进行培训。他们知识基础扩大后,就能更好地优化。

塑料新闻中国:您的目标之一是提升产品质量,具体如何实现呢?

  从我作为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中国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稳定。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质量有起伏变化。

  中国人对此的反应是:"如果提高质量,成本也会大幅提高。"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是我要让他们明白的第一件事。

  不稳定的工艺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不仅在生产方面,还包括装配,供应链等,涉及到整个产业链。要说服每个人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对企业来说,只有一次机会。如果第一次质量不过关,那么未来十年都不能翻身了。所以,我们要走向国际,我们必须拿出国际认可的质量。这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

  我们还要扩充工艺方面的知识。这是整个行业的驱动力。我们具备机器和聚合物的知识,但我们要学会整合它们。

  例如,在设计专业应用的螺杆时例如同时使用聚丙烯和聚苯乙烯,你要意识到聚丙烯树脂的熔点要高得多。所以技术知识非常重要。

塑料新闻中国: 您是否认为语言是个挑战?

  语言是挑战。10年、20年前,大公司会在西方国家寻找会说中文的人才。现在我的主要重点是工程方面。如果我聘请年轻工程师,25岁或30岁,我会告诉他们,你现在不一定要会中文,但未来2、3年你必须要学会。

塑料新闻中国: 为什么在德国先设立研发中心,而不是先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

  欧美企业是从销售开始的。在我看来这是错误的。走向国际,就必须让国际客户信服。我们需要让他们相信我们可以在研发中心做出创新。这点做到了,订单自然回来。

  这是一个长期战略。我们首先将设立研发中心,让客户相信我们的长远实力。

  我也会考虑可能的收购,但首先要有合理的基础。这也是我要升级技术基础的原因。其实最近我就接到两家公司的接洽,询问是否有兴趣收购他们。我说,不,谢谢。或许以后我会考虑,但不是现在。 

塑料新闻中国:目前,您在伊之密是担任顾问还是全职工作?

  我担任顾问,每月来这里工作一周。

塑料新闻中国:您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塑料加工研究所(IKV)担任何职?

  我在那里担任顾问并教授注塑方面的结合技术。例如结合聚氨酯技术和注塑,或是结合金属与塑料注塑。我刚写了一本这方面的书,德语版。

  我与亚琛工大IKV的助手们一起工作,讨论他们的新想法是否切实可行。我喜欢和年轻人一起共事,他们有很多新的想法。

  在西方国家,工程专业的教授需要至少十年的行业经验。这意味着良好的业内人脉,并且脚踏实地。在中国,我未见过有行业经验的教授。我认为这是一个劣势。

塑料新闻中国:您如何展望中国注塑机械行业今年的发展,尤其是伊之密?

  我预计整个注塑机行业的总销售将有小幅滑落,但伊之密销售额将呈现增长。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

  我认为,其他注塑机械供应商,主要是较小的企业,将会遇到一些问题。

(责任编辑:刘水平 )
下一篇:

2024南京智博会:展示国内外科技成果,推动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上一篇:

手机保护套为例,TPU注塑黑点的解决方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