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提高生产效率 机械手为企业生产抢占了先机

2013-05-22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        近年来,在用工荒、用工成本高企、工人难以管理等现实处境下,越来越多东莞企业使用

 

 

 

 

    近年来,在用工荒、用工成本高企、工人难以管理等现实处境下,越来越多东莞企业使用机器人代替工人。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的统称,目前莞企使用的工业机器人以机械手为主。由于市场需求逐渐增大,东莞制造机器人的公司这两年也爆发式增长。
  
  然而,对于东莞企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来说,用机器取代人工或者是自动化生产仍是一条艰难道路。资金瓶颈、技术人才缺乏、单机机械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等,都是摆在企业主面前的问题。
  
  企业主清楚意识到,引入机器自动化生产,并非买几台机器这么简单,这是系统工程升级的过程,从企业管理、招工甚至到财务结算等等。但是,尽管困难重重,自动化生产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中小企业引入机械设备的态度也由观望转变为行动,步伐正在加速。
  
  “用工成本节省35%”
  
  自动化设备螺钉机以快捷、高效的劳动姿态出现在流水线上,毫不客气地将原来控制这些作业的工人们“刷”了下去。
  
  石碣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近万平方米的厂房内,35台机器人哗啦哗啦同时开动。它们不是科幻片里常见的“人形”机器人,而是与人类手臂功能相似的设备,在制造业领域,它们常常被称为“机械手”,是一种简易的工业机器人。
  
  只见机械手自动伸出“手臂”,将产品从模具里拿出来,然后移动、定点,放到精准的位置自动化设备螺钉机上,再通过PLC程序控制,将螺钉打入。产品出炉后,厂房里为数不多的工人对产品进行检验、装箱。
  
  这些机器人是公司总经理张昊2007年开始陆续引进的。当年张昊已敏锐感到用工成本上涨的压力。今年来工人每月工资更是水涨船高,从原来的1000多元上涨到2000多元,普工工资甚至涨到4000元左右。工人的管理也不像以前那么轻松,他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工作也越发挑剔,招工、管理成了企业主最头疼的事情。
  
  “自从引入机械手后,用工成本大幅下降,至少节省了35%.”张昊对此作过一番估算,更重要的是,使用机械手比人工操作的效率也要有所提高。若以前一台机器可以生产1000个产品,引入机械臂后可以做1200个,总体而言产值提升20%左右。到目前为止,张昊的公司引进机械手的投入已经超过500万元。
  
  之所以有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是因为张昊已经尝到机械手的甜头。其中一项就是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比如注塑的过程是:机器把液态塑料粒子挤入模具,保压、冷却后,再将模具里的产品取出来。以前要先等产品冷却,人手打开模具,再将产品取出来,机器才能开始下一轮生产。这样就需要安排人手盯着机器,开门关门一天要五六百次。如果员工一时疏忽,延误了取产品的时间,产品加温过久就可能裂化,质量难以保证。
  
  如果不使用人手,就要依靠最原始的自动化生产,用顶出装置把产品顶出来。但是产品若自动跌落则很容易变形,导致产品不过关。而机械手开关门时间精准,产品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提升。
  
  机械自动化生产车间还能给工厂“撑门面”。“客户来看生产情况,一看全是机械手,哗啦哗啦的,对企业的认可度也更高。”张昊对此深有体会。目前这个1万平方米的厂房里,有35台注塑机,配备了35台机械手,辅助员工80人,他们只需要负责生产的最后两道工序:检验、装箱。现在,该工厂人工与机械手的比例大约为1.1:1,张昊希望两年之内这个比例可以达到0 .8:1.
  
  实际上,欧美企业早就大规模引入机械臂,与东莞接壤的深圳也先行一步。购买机械手前,张昊专门到深圳的日资企业考察,一两千平方米的大车间,全部使用机械手,十几台机器流水线生产,只有两三个工人照看。
  
  “制造业之都”东莞的自动化相对晚一些,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莞企机械化生产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最近两年来,引入机械手的企业越来越多。张昊从供应商的交货速度就能看出这种趋势。2007年,张昊刚引入机械手,与供应商谈好价格后,三四天他们就把机械手送上门了。而去年底和今年初,购买机械手要先交订金,还要等上3周甚至一个月,机械手才能送到厂里来。供应商反馈说“订单满了,忙不过来”。
  
  机械手仅仅只是自动化生产的一个环节,在张昊厂房里自动化设备螺钉机也已经替代人工,这些设备通过PLC程序控制,它们以快捷、高效的劳动姿态出现在流水线上,毫不客气地将原来控制这些作业的工人们“刷”了下去。
  
  “从目前来看,莞企推广机械手正在起步阶段”,张昊注意到,机械手是自动化的初级阶段,而更智能的机器人只在一些大型企业应用。东莞城市之窗总裁赵家尧也表示,东莞制造业现在正处于自动化起步阶段。
  
  机器人制造涌现
  
  一向嗅觉敏锐的莞企老板也看到了这一趋势,生产机械手的中小企业和小作坊大量涌现。梁想超估计应该有100多家,上规模数得出来的也有20多家。
  
  东莞制造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也为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带来了商机。张昊所购买的机械手有的就是东莞本土生产的。“我们有些小型的技改,都是直接在东莞找一些简单设备制造商搞定,如今很多机械设备供应商也从原来的做单机转向做整机,做平台,他们也在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东莞本土机械手供应商东莞富井机器人公司老板梁想超,原来在日资企业做设备维修。1996年,日本机械手制造商想开辟中国市场,就把他招到日本培训。1998年,梁想超回到中国,开始做机械手的销售,一开始买家大多是台资企业、外资企业,很少国内企业购买。可是这个市场前景很好,一直在增长。1998年他在中国卖了20多台机械手,1999年卖了40多台,2000年卖了60多台,2001年就增长到100多台。
  
  当时,这家日资企业的机械手由香港富井机器人公司做代理,卖到中国内地。梁想超建议富井公司自己生产机械手,但公司没有采纳。2002年,梁想超筹了30多万元,开了个小作坊开始生产机械手。梁想超负责设计,零配件都对外采购,组装后再卖出去。
  
  梁想超的这一决定很快被证明是对的。2003年“非典”来袭,人员流动受限制,当时国内很多大企业都招不到工人。比亚迪找梁想超订了100多台机械手,这是他淘到的第一桶金。后来,梁想超就把香港富井机器人公司买下来,专门生产机械手
  
  “业务增长很快”,梁想超说,2007年全国机械手市场产值五六个亿。2009年增长到十来个亿;2010年爆发式增长到30个亿;2011年40来个亿;2012年也增长约莫30%.梁想超认为,2009年年底开始,在政府4万亿救市计划的刺激下,很多国内企业都有资金扩充设备,而人工成本很贵,导致机械手的需求大幅上涨。
  
  一向嗅觉敏锐的莞企老板也看到了这一趋势,生产机械手的中小企业和小作坊大量涌现。梁想超估计应该有100多家,上规模数得出来的也有20多家。现在,一些功能简易的机械手,门槛非常低,产业链已经形成。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也在下跌,2003年,梁想超卖给比亚迪的机械手约2万元一个,同样的机械手现在只卖6500元。
  
  东莞市高盛科技园运营服务中心主任程玉清也发现,这两年,东莞的机器设备企业供应商呈爆发式增长。高盛科技园几乎在同一时期引进了40多家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可以说,这是代表这几年发展趋势的产业。包括国外的海归、在国外有从事自动化设备的经验,都很愿意在国内研发、发展。”
  
  程玉清跟企业接触,这40多家企业几乎都是新组建的企业,而且他们是以整体布局的方式去做,一做就是做平台、做集成商。比如打通整个产业链,而不是只专注在某个单机上面,更多的是根据具体企业的需要,进行整机设计、研发。
  
  中小企业主的顾虑
  
  “东莞的中小企投资回报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一下要拿出几十万元来引入机器自动化,中小企业老板心理上也不容易接受。”
  
  机械设备供应商正太合瀛总经理黄海涛也看到了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2009年他从房地产转身投入机械设备自动化产业。刚开始两年,东莞中小微企业对引进自动化设备仍犹豫不决,这与东莞大量的制造业长期以来采用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有关。
  
  不过,去年底开始,中小企业的积极行动让黄海涛感到兴奋。2012年上半年他的客户以中、大型企业为主。而去年底到今年初,中小企业客户群明显增多。黄海涛认为,这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增加倒逼的结果,而且,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管设备比管人要容易得多。
  
  不过对于中小企业的订单,梁想超仍非常谨慎。原因是他们的资金链很不稳定,回款不及时,风险比较大。2009年开始,梁想超就规定,交了现金才卖机器,可是有时一松懈就惹上麻烦,最后不得不打官司。有几个中小企业买了机械手后,没钱付款,“我们将他们告上法庭,算上律师费、机械手的制作成本等,损失了十几万元”。
  
  作为机器人使用者,张昊理解梁想超的顾虑。“东莞的中小企投资回报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一下要拿出几十万元来引入机器自动化,中小企业老板心理上也不容易接受”。
  
  张昊算过账,实际上引进机械手是划算的。比如以100人计算,引入机械手可以少用30人,按照3000元/人·月工资计算,算上社保等,一个月大概可节省10万元,一年节省约100万元,5年就是500万元。一般的机械设备至少可以用10年,同时它还提高了20%的生产效率。
  
  只不过一台机器人十几二十万元,中小企业老板心理上一下子难以接受,他们权衡利弊后通常会认为,买一台机器人还不如请几个工人,一个月只要几千元,资金压力没那么大。
  
  张昊的工厂引入机械手,整体投入将近500万元。他购置的机械手便宜的要七八万,最贵的要20万。“这个投入,对规模中等的企业或许能承受,中小微企业就很难拿出来,资金压力很大。除非企业是有做长期的规划,想好好发展下去的,就会舍得花血本投入”。
  
  资金压力是中小企业引进机器人的一大阻力,除此之外,还有人才问题。东莞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都是加工贸易,门槛比较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低,但是换成自动化生产了,需要能够操控机器人的人才人才的短板也是企业引进自动化的阻力。
  
  “作为企业,也不是把设备买来就O K,技术工人的素质,企业的管理,不像基本技能学几个月就会,自动化设备涉及到很多的程序。”程玉清说,大学毕业生基本都不愿意进车间,而自动化设备要进入到生产线,要借助专业大学生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摆在面前需要去突破的问题。
  
  自动化的漫漫长路
  
  “机械自动化行业要迅速发展,还是要形成行业技术的交流和共享。人才培训的跟进,甚至是提供输送关键岗位人员”。
  
  东莞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对机械自动化生产运用已经非常成熟,一个工人可以看管十几台机器。这些企业一般都拥有几个高端客户,产品附加值比较高,他们的产品结构单一、专业、量大,基本上是同类产品。比如做齿轮,就只做齿轮。这样的特征很符合自动化设备生产。反观东莞大部分中小企业,产品五花八门。但机器人的功能有局限性,不可能什么都会做,如果换产品,设置单一的机器人可能就无所适从。
  
  作为自动化设备供应商的黄海涛也意识到,机器设备取代人工在工厂的具体推进,不管是供应商还是使用者,都还有许多障碍要扫除。中小企业实际生产的需求,需要个性化的机器设备服务。
  
  “别说东莞,整个中国的自动化设备都落后于国外很多年,没法完全达到生产性企业的需求”,黄海涛说,大部分自动化设备企业还处于提供单机设备层面,整机、整线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集成能力。
  
  这是差距也是机会。黄海涛举例,比如目前一些大中型企业,除了跟国外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在国内同行之间,也进行技术整合,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自动化系统,“这将是一个趋势”。
  
  长期跟机械设备供应商打交道的程玉清也赞同黄海涛的观点,“机械自动化行业要迅速发展,还是要形成行业技术的交流和共享。人才培训的跟进,甚至是提供输送关键岗位人员”。
  
  自动化并不是某个环节的自动化。清华大学曾经做过详细调查,自动化设备还会带来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财务结算方式的变化,“比如,从企业的财务报表来看,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变化了,企业的损益表、利润表都会发生变化”,程玉清说。
  
  企业也希望政府能够在政策上进行一些扶持。“东莞的特点是中小企业为主,如果政府不积极推进,解决企业进行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单纯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去做,像现在这样企业自己"野蛮生长",转型升级就会变慢。”黄海涛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付款方式上,为了缓解下游购买机器人设备的客户的压力,供应商为了留住客户,往往不得不做出让步,但这对自动化生产行业发展造成不利。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政府能否提供政策性补贴?”黄海涛提议,一台设备100万元,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推出一些金融创新产品,比如融资租赁,减少中小企业首期的投入,让企业能够以较低门槛进入到自动化领域。“希望政府对于企业引入机器自动化设备的鼓励和推动,不要雷声大雨点小。”

 

 

(责任编辑:陈家明 )
下一篇:

长盈精密2024年年报,实现营收169.34亿元

上一篇:

欧洲车市回升 但对中国车市发展势头无影响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