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倒逼之下,高要能跑多快

2011-09-07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  “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倒逼工作方法,逼出了干部经济转型的决心,

  “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倒逼工作方法,逼出了干部经济转型的决心,也逼出了政府的执行力

  高要市水南镇对口村有600多户人家,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海拔六七百米的山沟沟里。这里唯一通往外界的,是条蜿蜒崎岖的山路。“山路只有一米多宽,每到下雨时就泥泞不堪,有的地方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行。”对口村支书钟水生回忆道,住在大山最深处的石羊尾村小组,距离山外的公路有7公里,村民要花两个多小时才能走出大山。

  今年2月,钟水生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高要市交通局承诺,年内将解决最后15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果然,半年后一条水泥路通向了对口村村民的家门口,村民们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

  高要市交通局兑现承诺,是高要实行“倒逼”机制的缩影。“没有倒逼机制,没有时间表,就没有执行力和紧迫感,就会松松垮垮,干到哪,算到哪。” 高要市委书记范汝雄表示,今年高要全面开展“我承诺、你监督,抓落实、促发展”系列活动,倒逼52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

  高要的做法,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充分肯定。

  “管用”的倒逼工作方法

  倒逼的故事,要从4年前说起。

  2006年底,范汝雄刚刚上任肇庆市封开县委书记。“当时的封开是个典型的山区县,贫穷、落后是其难以摆脱的标签。在2007年省里的财政综合增长率考核中,封开名列倒数第一。”上任以后,范汝雄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要靠什么改变发展的困窘?

  “一方面,封开是粤西石灰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有30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封开有着西江黄金水道,常年可以通行3000吨级的货轮,每吨水泥的运输成本只有10元钱,远远低于公路运输的60~70元/吨。”经过细致的调查分析,范汝雄认为封开很适合发展水泥产业。

  范汝雄是个典型的“行动派”。他没有丝毫犹豫和等待,直接让相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在网上搜索出华润、海螺等几家大型水泥生产商,并研究圈定华润为最合适的投资者。几个月后,范汝雄带队前往香港华润集团总部招商,敲定了项目。“华润水泥的项目总投资将达100亿元,预计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

  范汝雄告诉记者,当时县里十分关注项目的进度,给相关部门分派了不同的工作,并提出了“倒逼”的工作方法。有的部门负责跑遍6个镇100多个村小组,协调好征地拆迁以及补偿问题;有的部门负责协助项目的审批、报批手续;有的部门则负责跟踪厂房的建设,等等。

  “倒逼工作方法很管用。” 范汝雄感慨道, 一年后,首期两条年产400万吨水泥生产线投产,其中石灰石运输皮带廊就长达43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仅仅一个项目,就给封开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变化。在2009年省里的财政综合增长率考核中,封开上升到第一名。”

  2010年7月,范汝雄履新肇庆高要市委书记。和范汝雄一同到达高要的,还有管用的倒逼工作方法。“高要既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县,又是年轻的珠三角城市。” 范汝雄表示,回顾这些年里高要的经济发展史,自己与自己相比,已经是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是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高要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高要,仅仅与佛山三水区、高明区一墙之隔,然而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高要都被远远地抛在后面。”范汝雄举例道,在三水区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10年产出了500多亿元的GDP、20亿元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而高要有着2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2010年的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10亿元、13.6亿元。

  高要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根据"十二五"规划,5年后高要将实现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一番"。即实现GDP42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2.1万元。” 范汝雄表示,如果不实行倒逼工作法,不提高工作效率,这个任务将难以完成。

  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倒逼工作方法,先从问计开始。

  “政府想要干事,首先要知道干什么事。”范汝雄说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欢迎什么,这些都是政府干事的标准。今年年初,高要开展“千干问计万民、建设幸福高要”活动,全市1000多名副科以上干部深入企业和农村,问计问策问政问需,和群众走在一起,倾听群众的声音,把群众的需要作为工作的目标。

  和大多数干部一样,高要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桂棠也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调研。他和同事们跑遍了小湘镇、水南镇、活道镇等几个山区镇,挨家挨户地记录下贫困村民的呼声。其中,在活道镇洞尾村一户村民家的所见所闻,让张桂棠心酸不已。“这户村民一家四口,蜗居在30多平方米的泥砖房里。这间泥砖房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风吹雨打,潮湿而昏暗,并因为开裂严重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张桂棠和同事们在调研报告中写到,“十二五”期间,高要有2006户村民纳入全省农村困难户泥砖房改造计划,按照省里规划,要在5年内完成泥砖房改造,比如今年就初步安排改造200户。“而按照这样的进度,需要用10年时间才能完成改造。高要能否加快进度,用两三年时间完成2006户改造任务,让这些农户早日住上新房?”

  “问计”问出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范汝雄列举道,高要总共收到200多份建议,大的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泥砖房改造、扶贫双到,小的如安装红绿灯、搞好绿化,我们都竭尽所能去解决。其中,高要从中梳理出52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经济建设、民生工程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

  问计之后,高要对52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了严格的分工责任制,并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进行公开,接受老百姓监督。“公开承诺不是儿戏,因为高要75万双眼睛都在看着你。” 范汝雄解读道,要公开承诺,就要有敢于接受监督的勇气,有勇于破解发展难题的底气。既然承诺了,就要求干部们正视自己,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兑现自己的承诺。

  许多基层干部坦言,倒逼的工作办法,给干部既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也带来了无限的动力。“按照承诺,今年高要将完成最后15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彻底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高要市交通局基建科科长、工程师甘尖雄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工作量增加了50%左右。他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在下乡的路上,检查工程进度、到位资金,研究工作中的困难与对策等。

  “倒逼”出的转型升级

  倒逼工作方法,逼出了干部经济转型的决心,也逼出了政府的执行力。

  “产业转型难度不小,快进则生,慢进则退,不进则衰。再者,这是寻找转机,择路而行。这种进,不是按照原有思路的进,而是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范汝雄表示,“倒逼”就是逼着干部们抢占发展制高点,向高端产业链条延伸。

  转型升级不是空谈,关键在于实干。高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志东对此深有感触,他举例道,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旦错过了时间节点,投资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芯片产业就几经换代,目前世界上主流芯片加工线为8英寸,一些大型半导体生产商则专注于生产12英寸芯片。如果政府辛辛苦苦引进的8英寸芯片加工线,却因为土地、审批等程序迟迟不能建设,也许等到投产时已成为被淘汰的生产线。

  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中,越来越多地见到干部们的身影。广东鸿图科技是一家以汽车零配件为主的生产商,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达到14亿元。鸿图是中国压铸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高要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正面临着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和扩张期。

  “这些年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给鸿图带来了大量的订单,公司销售额每年都在以45%的速度猛增。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鸿图还接到了美国通用公司的亿元订单。”广东鸿图科技总经理助理黄杰枫告诉记者,面对堆积如山的订单,即使工人加班赶工,还是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公司决定上马新的生产线,预计能带来3亿元的销售额。

  今年3月,鸿图向高要市政府提出需要100亩土地用于增资扩产。“目前土地指标相当紧张,同时政府还要经过征地拆迁、补偿、报批等复杂的程序。按照以往经验,企业起码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办好土地手续。”让黄杰枫没有想到的是,政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去村民家做思想工作、谈征地赔偿,使得征地速度非常快,预计企业10月份就能拿到土地。

  政府不仅帮助鸿图解决土地问题,还帮其解决资金、项目申报、技术培训等诸多问题。黄杰枫举例道,每年省市都会有大量的科技项目资金,这是许多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在今年鸿图申报“精密复杂铝合金压铸生产”项目时,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和企业一起研究其是否符合申报条件、是否符合新材料方向,并邀请专家帮助鸿图审核申报材料,以提高企业申报的“命中率”。

  倒逼工作方法带来了“高要速度”。范汝雄告诉记者,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高要将努力实现GDP增长1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而今年1至7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18.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5.3%以上,远远高于预期。

  “倒逼”出的幸福民生

  “GDP的多少并不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但特大暴雨会不会造成水浸,有关民生的事情是否有人在认真办,对普通百姓而言,这些感受才是最真切、最重要的。”范汝雄表示,民生实事被高要列为最重要的倒逼事项之一,在公开承诺的52项重点工作项目中,有30多项涉及民生工程、社会管理等方面,65%以上的财政资金都投入到民生工程当中。

  倒逼之下,老百姓真实地感受到生活发生的种种变化。甘尖雄曾多次前往对口村调研。“之前,村民们盼望修路盼了很多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7公里的山路计算,平均每公里施工费用是40多万元,折算下来总共需要300万元。虽然省里给出了15万元每公里的修路配套资金,但是剩下的钱从何而来却是个难题。

  高要兑现承诺,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和希望。“村里家家户户靠种肉桂等为生,平均每户每年能收成1200斤桂皮。那时村民们每年都要来回20多次高要,肩挑手扛地将桂皮卖到山外。”公路修好之后,直接上门收购的桂皮商越来越多,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桂皮的销售而担忧。“往年一担桂皮能卖到400元,现在已经涨到420元。”

  和对口村一样,高要活道镇洞尾村村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同样位于大山深处的洞尾村有37户人家,以种水稻、砂糖橘为生,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 “拿我来说吧,家里有四口人,每年的纯收入大约是17000多元。除去基本的生活开支,每年几乎剩不下钱。”对于村民冯永佳来说,盖房子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这个贫穷的山村里,90%左右的村民还住在破旧的泥砖房里。冯永佳一家四口就挤在70多平方米的泥砖房里。“从我爷爷辈就开始住在这里,已经有50多年历史了。”从冯永佳记事起,由于房子已是“超期服役”,几乎每隔三五年就要修修补补。即便如此,房子还是布满了越来越多的裂缝,随时有倒塌的可能。

  “高要市委、市政府研究后,决定花一年时间完成5年任务,在今年内全面改造2006户泥砖房。”张桂棠表示。今年5月,冯永佳的新房正式动工,预计9月就能入住。“建房大概需要5万多元。” 冯永佳并没有感到压力,省里补贴了1万元,肇庆市补贴2000元,再加上高要补贴1万元、农村信用社免担保贷款1万元,算下来冯永佳只需要拿出1万多元,这是冯永佳能够承受的数字。

  听民意、重承诺。在老百姓的监督下,干部们不断提高执行力,使扶贫开发“双到”、农村困难群众泥砖房改造、城乡卫生整治和饮水安全工程、创建省教育强镇等民生建设方面不断得到发展,群众幸福感不断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黎翠婷 )
下一篇:

力士邦机械:破解“行业痛点”,深度赋能,“从压铸岛到智慧工厂”的制胜之路

上一篇:

本田拟在印度召回7万余辆City轿车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