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超市自2003年起开始在市场中出现。近几年,中国上海、大庆等地已有一批大规模的汽配超市成立,而小规模汽配城也逐渐在全国各地范围出现。汽配超市的出现尽管冲击着零部件的传统业态,但同时也给追求价格便宜、质量过关的市民另一种期待:在汽配超市的时代,人们可以更方便地选择优质实惠的零部件产品。
据了解,汽配超市在操作方面与其他日用品超市在操作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商品库存往往不会占用自己多大的资金,超市所占用更多的却是供应商的资金。在货款结算规律上,每个超市都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是根据库存商品的走量情况,而给供应企业结算相应数额的产品货款。入库就结算的现象在超市这行业里是鲜见的。汽配超市在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基础。他们势必要生产自己的贴牌产品,进而寻找自己的OEM企业。通过自己的下设的维修站点对俏销配件进行有效的市场统计与技术采样。然后,再根据俏销产品的技术采样而指定一个OEM企业为他们生产贴牌产品。而这种作法不论在生产配套上,还是售后市场方面,都会对整车厂家构成一定的威胁。
汽配超市一旦形成规模,那么它会在售后市场资源、生产配套资源这两大领域里削掉整车厂的半壁江山。在厂商出现危机以及一批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将要倒闭的时候,汽配超市往往会在大批进货之后,以打破成本底线的降价行为对该产品进行低价倾销,直到把这个产品做死,导致连锁超市把产品卖穿价格底线,并同时把消息扩散到全国范围。如此看来,汽配超市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营销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倒下了一批业界巨头和一大批中小企业,经过金融危机洗礼的零部件外贸业务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余温尚褪去之时,有关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国际巨头眼中的“肥肉”、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国际地位整体提高、国际环境促使外资零部件商迫切开拓中国市场、跨国零部件商纷纷入驻中国市场类似的报道便扑面而来。这些消息也为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众所周知,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尚存在一大批中小零部件企业,在跨国企业入驻中国市场的同时,势必会抢占大批中小零部件企业的市场份额。这时,大批业内人士表示我们应该“抱团取暖”,因为人多力量大。而汽配超市的出现也不失为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抱团”的一个好方法,或许这也是继金融危机之后的一个新的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