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电解铝行业政策研究系列一:产能指标都去哪里了?

2017-11-23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电解铝行业政策研究系列一:产能指标都去哪里了?
 

摘要   

电解铝行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逐渐衍生出产能过剩、高能耗、环保、产业链合规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2017年,国家从政策层面陆续出台了《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关于开展燃煤自备电厂规范建设及运行专项督查的通知》,旨在限制电解铝产能扩张、控制区域空气污染和规范自备电厂建设运营情况并追缴前期欠缴政府性基金。   

中债资信将对上述重要行业政策进行深度解读,就其对行业发展前景、供需格局、成本变化以及企业竞争力变化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本文为“电解铝供给侧改革”系列上篇,主要探讨:(1)电解铝行业历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产业政策调控方向、力度及执行情况;(3)合规产能的计算方法;(4)违规产能分布情况;(5)未来产能置换指标余量。回答后三个问题,对于预测未来行业在产产能变化、行业成本曲线移动、竞争力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经中债资信测算,电解铝行业合规产能指标4124~4199万吨,由于特批指标仅限于区域内使用,可进行产能置换的指标为3854~3929万吨。假定截至九月末,行业不合规产能均已停产,未来可用于置换的产能指标约260~333万吨,扣除目前在建产能已占用指标155万吨,目前市场上剩余可交易指标约105~180万吨,指标缺口较大。   

一、电解铝行业的主要历史问题   

历经30多年发展,电解铝工业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基础产业。2010~2016年,电解铝产能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11%,远高于需求增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加剧。同时,电解铝行业总电耗约占全国发电量的7~8%,而所需原材料氧化铝以及预焙阳极的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赤泥、废气、污水等污染物,为典型的“两高一剩”行业。2010年以来,尽管国务院、发改委和工信部屡次发文严令禁止违规建设电解铝产能,但行业内大量企业为增强盈利能力和控制成本,并未严格遵政府颁布的产业政策且未完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仅以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快速扩张电解铝产能及延伸产业链,进而导致下述行业问题日益突出。   

 /></p><p>二、电解铝行业主要政策梳理    </p><p>自21世纪初开始,我国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制定行业准入规范、加强新建项目审批门槛、不同类型电解铝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授信支持等行业政策。虽然政策出台时间及背景不同,力度不一,但政策方向始终围绕控制行业限制产能扩张速度、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进步、规范产业链发展和保护环境等。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 /></p><p>不合规电解铝产能主要聚集于新疆、内蒙古及山东地区。相应地方政府发布的去产能文件与国家层面吻合,严格按照“656号文”的要求对区域内电解铝企业进行排查,并就区域内违法违规企业发布具体关停措施,执行力度相对严格。目前“656号文”公布的“督促整改”期限已过,从执行效果来看,大部分不合规产能已停产停建,政策执行效果良好。魏桥创业、信发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等企业违规在产、在建产能大部分已陆续停产或进行了产能指标置换;但由于涉及大量违规产能和配套自备电厂以及相应银行贷款问题,未来后续停产产能处理情况仍待新政策出台。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 /> </p><p>(3)指标需求远大于供给,剩余交易指标不足:根据“1494号文”发文、“656号文”和“127号文”规定:合规电解铝指标总量=2015年6月末总产能+2015年6月后新增特批指标+2011~2015年6月工信部公示的已淘汰落后产能+2015年7~9月期间投产的部分产能(由于电解槽由首次通电到正常生产时间约3个月,期间企业普遍采用单一串联陆续通电的方式投产,但产能审批按照项目进行,因此认为2015年7~9月投产产能大概率属于合规产能。)。截至2015年6月末,电解铝总产能约3654万吨。特批产能方面,广西百色地区特批产能200万吨,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建成约30万吨;云南昭通特批电解铝产能70万吨,仍处于在建状态。2011~2015年,工信部公示的电解铝淘汰产能201万吨,指标可用于产能置换;2015年6~8月,新投产电解铝产能115万吨,除新疆40万吨产能确定为不合规产能外,剩余75万吨产能或为合规产能。整体看,行业合规产能指标4124~4199万吨。由于特批指标仅限于区域内使用,全行业可置换产能指标为3854~3929万吨。截至2017年9月末,中国电解铝建成总产能约4325万吨(含百色30万吨建成产能),建成产能指标缺口366~441万吨。(此处未考虑部分产能指标已被在建产能占用,后文将详述在建产能指标情况)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就未来可置换指标层面,为便于计算,此处定义“可流转指标”,即在某一时间点或某一时间段内,行业剩余可用于交易的合规产能指标。截至2017年9月,假设该时点下,停产产能不会继续复产,行业可流转指标约228~303万吨(详见表6,简称“算法一”)。我们采用算法二对算法一进行验证。算法二如下, 2015年6月~2017年9月期间,通过行业停复产产能、新投产产能、历史淘汰产能变化计算期间可流转指标总量,同时以2015年7~9月期间投产的部分产能进行调整。经过计算,上述可流转指标约640~715万吨。经过大规模产能置换,截至2017年9月末,行业在产产能3626万吨,较2015年6月末增长412万吨。假设当期在产产能全部为合规产能,进而计算期间新投产产量规模约382万吨。综上所述,2015年6月~2017年9月期间,640~715万吨可流转指标中约382万吨指标已被使用。截至2017年9月末,可流转指标约260~333万吨,与算法一基本吻合。根据中债资信统计,在建产能中共有155万吨产能指标已完成各企业内、外部置换,市场上剩余可交易指标约105~180万吨。目前市场不合规产能规模(含已建成及在建项目)约700万吨,指标缺口较大。   

 

下一篇:

【铸时天匠待英豪,五湖知己聚宁波】压铸产业高峰论坛即将盛大开幕

上一篇:

铝合金与高新兵器的发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