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对环保政策的日益严苛,汽车产业发展已面临巨大挑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面临重构。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正处于爬坡迈坎时期,全行业要携起手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要改善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出台“双积分”等管理办法,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频频出台的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谓是关切倍加,而如何推动汽车产业加速变革,铝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由于铝的重量仅有钢的三分之一,产业规模及深加工业发展成熟,这给亟待为汽车减重和降低排放的汽车企业提供了诱人的方向。
铝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且重量轻、延展性好,机械加工性能比铁高4.5倍,其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膜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在用于汽车车身材料的过程中,可促使汽车车身重量降低,行驶更稳定、舒适,在突遇碰撞时,铝的吸能性还可减小撞击对乘客的冲击力,同时,铝易于回收,在工业上使用的常规材料方面,铝的回收率相对最高。
据统计,如果未来汽车采用全铝车身,将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减重及减排方面表现出色。铝车身可使汽车整体减重10%——15%,特别是对于商用车而言,全铝车身的骨架可减重30%——45%,蒙皮可减重50%——60%,减重效果将更加明显。使用1千克铝,能够使汽车减重2.25千克,使汽车在其生命周期内减少废气排放20千克。
因此,在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铝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实现汽车轻量化及后续发展最理想的首选材料。
而实际上,随着我国铝加工业生产制造能力的越发成熟,以及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我国铝加工企业与汽车零部件厂商、汽车主机厂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铝合金零部件和车身铝材用量也将得到快速增长。在经过多年的市场试水和技术突破,许多铝加工企业已经从单一的原材料提供商、初加工厂商发展成为了可以为铝材应用领域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全能型”企业,并逐步引领世界铝材应用市场,成为汽车轻量化装备制造的“先行者”。
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和全方位的产业链结构,我国铝加工在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市场份额在逐步加大,并携手下游汽车厂商实现了“以铝代钢”的引领作用。同时,随着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的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逐步增速。扩大铝材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推进汽车产业“以铝代钢”的进程,将成为加快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革命的助推器。
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除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锂电池外,我国还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铝燃料电池,该铝燃料电池是由东深科技公司经过6年的苦心研究所研发的,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及商业化,是我国首家铝燃料电池实现商业化的企业。据了解,铝燃料电池主要分为容量型和功率型两种,容量型主要用作装备电源,功率型主要用作动力电源。以当前东深科技公司的技术水平,1公斤铝可发电4千瓦时,产生2.889公斤氢氧化铝,如果以百公里耗电15千瓦时的车型为例,铝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百公里综合使用成本约为50元,相较低于燃油车,且可回收、重量轻,车辆可载重量将更大。据悉,目前该公司的铝燃料电池已经在纯电冷链物流车市场应用,以解决当前纯电冷链物流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铝材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仍不能忽视的是还存在成本高、强度低和焊接性能差等缺点,同时,汽车用变形铝合金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高,距离普及应用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装备上,我国铝企业仍要加大对铝材的技术研发与合作,尽快将限制铝业发展的诸多瓶颈突破,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及铝业应用推广。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着实对我国燃油车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但这也无疑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和促进汽车排放法律法规的落地。众所周知,燃油车如若退隐市场,新能源汽车将必然成为社会主流,而面对高载重和严苛的节能减排要求,让新能源汽车“瘦身”已成为各大车企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关注重点。因此,“以铝代钢”正在我国政策引导和产业转型发展中悄悄席卷汽车产业,铝材及铝深加工产业“窗口期”已然到来。
还要强调的是,随着我国将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或将会有一批废旧金属的出现,无论是铝,还是其他传统工业材料行业,下一步应提高材料的回收率,来应对日渐枯竭的能源和适应当下世界各国对回收利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