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GGII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共8.5万台,同比增长23.91%,产值规模达到135亿元,其中国产占比19%,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国产占比有望突破23%。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目前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比仅有五分之一。那么,想要突破这个数值还需要迈过哪些坎儿?让我们来听听市场的声音。
声音一:缺乏终端市场培育
声音二:核心技术缺失
声音三:低端产能过剩
声音四:本体企业综合性不足
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内本体企业在生产中的综合性不足,往往只专注于产品的性能方面,而没有将着眼点放在产品工艺,以及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上,本体生产企业还是需要把生产的眼光放长远。
声音五:产品不够因地制宜
声音六:国产机器人的集成能力弱
除了自身,系统集成商能力的强弱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决定了本体企业的命运。相较于国际巨头集成商较多、能力较强,国内本体企业在系统集成上的选择余地并不多。从代理到提供方案是集成商的成长之路,在这一方面,国内本体企业的系统集成商往往缺乏经验。
声音七:产线标准化程度低
系统集成的本质是非标自动化,可复制性较差,在应用终端的表现是产线的标准化很难达成,这也导致了本体和系统集成难以很好结合。
声音八:收款压力大造成资金周转难
现金流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重要。高工产研调查发现,无论是本体商还是系统集成商,行业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资金周转困难。如,系统集成商从下单到收工,一般的收款方式是5:3:2,以及3:6:1,收款压力大造成资金周转难。
声音九:产学研不相匹配
声音十:上下游关系密切生产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