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县枫岭头“小五金”历史由来已久,在全国小有名气。该镇的小五金产业起源于民国初期,当时以生产镰刀、剪刀、铁锅为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家庭作坊式的小五金加工厂变成了现代化的大企业,产品涵盖电线电缆、低压电器、精密机器零配件等近百个门类3万多种,年产值达到40余亿元。小五金缘何能发展成富民强镇的大产业?日前,笔者走访枫岭头镇五金产业,探寻其中的成功秘籍。
传统小五金焕发新光彩
9月11日,枫岭头镇坑口五金厂,31岁的李志坚和40多位工人正在忙碌着。
李志坚是家里五金产业的第三代“传人”。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他的爷爷便用铁丝编织油斗和漏勺,走街串户四处叫卖。父亲李全火是村里的铁匠师傅。农闲时节,李全火风餐露宿,挑着货担把自家打制的锄头、镰刀等农具卖到了弋阳、横峰、九江等地。
2002年,18岁的李志坚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年轻的他明白,单靠父辈们手工打制的形式已经无法将产业做大做强,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和时代潮流。他果断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由生产农具为主转向以生产不锈钢锅、炒勺、锅铲等厨房五金用具为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坑口五金厂年产量已达6万只不锈钢锅、20万只炒勺和15万只锅铲,产值400余万元。2011年,李志坚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康磊牌商标,并在上海注册成立康磊实业有限公司。去年起,李志坚又在淘宝上开了网店,开启坑口五金店的“互联网+”时代。
和坑口五金厂一样,荣华五金厂也是坚守传统小五金产品的企业。2007年,许荣华在自家住的楼房里建起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主要生产畚斗和拖把。如今,厂里年产量已达20万只畚斗和10万只拖把,南昌、鹰潭、抚州等全省各地的经销商都到这里进货。许荣华不无自豪地说,“小畚斗也可以做成大产业,如今,我家的畚斗占据了全省90%的市场份额。”
立足山乡面向全球
和老一辈五金人不同,枫岭头镇新生代的五金“产业军”目标更高,眼光更远。他们不满足于只生产传统意义上的小五金,而是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向日用五金、礼品五金、建筑五金、机械五金、电子电器、电气电工等迈进。
2002年,26岁的陈远远经过市场调研,将新成立的楚迪公司产品锁定在生产浴霸上。前几年,他顺应市场需求,将公司转型以生产集成吊顶及附属配套产品为主,并在全国各地设立60多家楚迪集成吊顶实体店,年产值过千万元。
汉光电线是枫岭头五金行业的又一大品牌。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业,在年仅36岁的创办人程世德的带领下,经过十几年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省内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电线电缆知名企业。如今,汉光产品市场遍布全国20多省市和地区,并出口10多个国家。
四方创业回报桑梓
和陈远远、程世德等在家门口创业不同,枫岭头也有不少新生代产业军离开家乡,在全国各地发展。年轻的林孙发是新生力量的代表。他20岁时前往厦门、深圳等地从事五金贸易,积累资本后在广东中山创办了新保门五金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公司以研发制造LED照明、五金工程配套、电线电缆、锁具、小家电等为主,其中新保门锁具已是广东省著名商标,在全国拥有700多家经销商,成为锁具行业的领跑者。
在浙江义乌经营五金产品的程家乡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01年,程家乡前往浙江义乌经营五金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小店面发展成大公司,产品远销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年销售额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有300多位像林孙发、程家乡这样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在全国各地开办五金生产企业或经营店,其中不少成长为年销售额过亿元的规模企业。
这些在外创业的五金人致富不忘家乡,陆续返乡创业。目前,该镇五金行业共有生产企业和经营户600余家,仅在枫岭头和上饶本地就有300多家,解决当地1万多人就业。随着时代的变迁,枫岭头小五金正由小作坊向大生产、小产业向大产业、小家庭向大集团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