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5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机器换人”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以富士康等企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加快了“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步伐,向智能工厂转变。
某些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橡胶及塑料行业等诸多领域。作为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像广东这样的沿海省份,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制造业大市,面对严峻的用工形势,均已制定并实践了“机器换人”的计划。特别在“世界制造工厂”东莞,由政府造势、企业扮演主角的“机器换人”运动,已渐渐形成一股科技潮流。随着这股浪潮在广大制造业企业中的掀起,智能机器人、“无人工厂”已开始大量出现。
根据相关报道,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机器人企业,如沈阳新松、新时达、机器人、广东拓斯达等在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领域上都有比较深厚的核心竞争力。新松是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及沈阳均设有控股子公司,年销售额大约30多亿,是全球最先进的集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高端智能加工中心。不过,他们主要以服务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为主,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而东莞拓斯达在民营企业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且也已在全国设立了30余个办事处,但北部市场依然受到品牌影响力的巨大限制,市场打开较为缓慢,亟待行业破局。作为一家国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拓斯达不仅涉足工业机器人领域,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3D打印机这一未来极具市场潜力的项目孵化,有了3D打印技术的助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为企业量身打造的全产业链的制造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即将成为可能。
有了国家和政府扶植政策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应用机器人生产线,已经成为企业实力的无形名片。做机器人业务就是这样,一旦有人尝到了“甜头”,就会有其他企业纷纷跟进。2015年的政府一号文件中,将东莞市写入加速开启“机器换人”的时代,提出了要深化“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希望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把东莞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所以说,今年和未来几年,谁大力发展机器人,谁就将占据行业先机。市场即意味着无限商机。
中国制造企业的“机器换人”风潮,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许多企业已经爱上甚至依赖上了这种“可靠的效率”,从中获益不小。“人工的替换”、“效率的提升”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最关键的是,机器人“稳定的生产质量”,更为让企业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