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联盟网讯 未来两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达到600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年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工业机器人10年内的需求无忧,5年内产能不会过剩,主要基于三个因素:
一是国内虽然有30多个城市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特别是重庆、沈阳、青岛等城市手笔更大,比如上海(以外资企业为主,2020年目标是600亿~800亿元)、重庆(以国内企业为主,2020年目标过500亿元)、芜湖(以埃夫特为主体,2017年目标是100亿~300亿元)、广州(以广数为主体,2020年目标是10万台机器人)、沈阳(以新松为主体,2017年目标是500亿元)、青岛(以新松、安川电机等为主体,2020年目标过百亿元),但形成规模尚需时日。模具联盟网CEO罗百辉说,从投资意向到商务考察、敲定优惠政策至项目落地需1~2年时间,厂房建设和设备调试有2年左右的周期,量产也需1年以上。而且,这30多个基地绝不可能全部建成。
二是组装机器人的技术要求和成本都比较高,不太可能出现像当年“螺丝刀空调”和“山寨手机”这样的奇景。国内组装企业议价能力弱,采购成本比国外通常贵3~5倍。仅减速机一项就占机器人成本的35%左右,电机、控制器部分占10%左右。同时,近几年机器人的价格下降了50%以上,组装机器人无利可图。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能发展壮大。
三是外资品牌的影响力降低。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表明,2013年外资品牌的机器人销售量为2.7万台,占总销售量的74%,近乎垄断的局面正在改变。虽然国外品牌正加大在华投资生产力度,但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崛起的大势已不可逆转,就像中国家电、中国高铁曾经走过的那样。
国外机器人是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兴起而成长的,当代汽车行业对机器人精度、效率和稳定性的要求都非常高,近期国内企业在乘用车行业难以有很大的突破。但还有一个巨大的空白区域,那就是专用车市场和部分卡车、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目前国内大量的中小型改装车企业,生产条件非常差,恶劣的焊割环境难以招到年轻工人。上装的焊接又没有底盘的技术要求高,外企尚未进入,即便看中了也未必打得起“价格战”;改装车也没有生产制造底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价机器人难有市场。部分卡车、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改造升级的愿望迫切,很多重体力劳动工位难以吸引青年工人,急切需要大量“高性价比”的拓野机器人。所以,专用车市场近期会是拓野机器人的一个重要战场。
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机器人董事长凌琳表示,国外机器人企业对国内铸造、家电、陶瓷、石化和饲料等传统行业不熟悉,利润也没有汽车行业高,既无先发优势也无开发动力。这些行业产能巨大,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空间同样巨大,对工业自动化特别是用性价比高的经济型机器人替代人工有相当大的需求,应该是中国机器人竞争的主要战场。只要策略得当、扶持得力,中国最佳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拓野机器人必将由搬运、机床上下料、码垛、铸造等低端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到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低压电器、电力、IC装备、军工、烟草、金融、医药、冶金及印刷出版等众多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