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空分压缩机:创新之路 勇者必胜

2014-04-18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  创新之路 行者无疆                 &

  创新之路 行者无疆

                       ——记沈鼓集团10万空分压缩机项目

  有一种态度叫责任,有一种精神叫执着。

  有一种行动叫突破,有一种力量叫超越。

                 ———题 记

  4.8万空分装置用组装式增压机样机

  汪创华的手机振动了一下,一条短信跃然跳出,是苏永强董事长的号码。“汇报成功!祝贺!”短短的几个字代表着集团领导对10万空分研发团队的极大肯定。汪创华的心情不平静了。

  镜头拉回到2013年的1月。尽管室外寒意正浓,但是沈鼓集团102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国家能源局和中机联的领导、各路专家和用户、沈鼓集团的领导都在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汪创华关于“10万等级空气分离设备配套压缩机研制的技术方案”介绍,所有人表情凝重,因为大型空分装置压缩机的国产化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项目,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迫在眉睫,作为通用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的沈鼓集团,承担起这个重任义不容辞。

  听完汪创华代表沈鼓研发团队所做的前期工作介绍,与会专家非常满意,他们对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此次技术交流非常成功,汇报介绍十分全面,令人信服,看来沈鼓集团为该项目做了充分的准备。”听到这些,苏总的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

  此次技术交流会后,沈鼓集团与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大型空气分离设备配套压缩机合作协议》,更加坚定了沈鼓全力研制10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的决心。

  志存高远蓄势飞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其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最新消息显示,我国目前石油进口依赖已经达到60%,随着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发挥煤炭资源优势,进行煤炭清洁开发和利用,成为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替代战略的必然选择。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预计到2015年煤制油的生产规模将达到1200万吨/年,需新增产能1040万吨。

  作为煤化工的核心设备,一套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装置,需要制氧量120万Nm3/Hr的空分岛,12套10万空分(即100000Nm3/h制氧量)空气压缩机配套。到2015年,国家已批准和待批准的煤化工项目,需要此类规模空分压缩机70台套以上。可见,开发大型煤化工所用的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这样一块“蛋糕”无可非议地成为压缩机行业争相分食的焦点,谁拿下它,谁就可能稳稳地占据这块市场,并且在10万等级以下的空分装置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一套空分装置,压缩机的投入资金占总投入的一半以上,产值空间大,对于沈鼓集团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将成为集团未来的绝对主导产品,带动其他产品创新发展,引领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同时,10万空分市场的打开,将进一步增强沈鼓大型压缩机设计制造的实力,提高沈鼓在大型压缩机市场所占的份额。

  沈鼓集团承制大型空分装置用压缩机始于2002年。2004年沈鼓实现了国内首台套国产化4万空分压缩机组的出厂交付用户。同年,在无合同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完成了3.5万齿轮组装式空压机组样机的制造与试验。2006年,国内首台套国产化5.2万空分压缩机组成功交付中原大化用户,并一次开车成功。2010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确定沈鼓集团为国内惟一的大型透平压缩机研发中心,同年,沈鼓自筹资金进行4.8万空分装置用多轴多级齿轮组装式空分增压机组样机的研发和设计工作,并于2012年完成了制造与试验,为10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沈鼓集团承担国家《大型透平压缩机组研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在营口投资7亿元建设国内惟一的10万千瓦试车台位,2014年将具备大型压缩机组厂内全压全负荷试车条件。

  所有这一切都为10万空分装置压缩机国产化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之路勇者胜

  2011年10月,在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空分装置压缩机国产化研制的基础上,集团领导高瞻远瞩,敏锐的洞察到未来大型和超大型空分压缩机组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等市场广阔的前景,做出研制10万空分项目压缩机的正确决策,集中优势资源,迅速成立了一支强大的由优秀专业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集团董事长苏永强亲自主抓,集团副总经理具体负责实施,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评审,制订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措施。

  作为10万空分项目的总设计师,汪创华当之无愧。199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的他,在沈鼓集团的创新之路上奋勇前行,一路硕果累累。正是因为具备参与重大项目的实战经验,此次10万空分研发总体设计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他的肩上,在王学军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他倾尽全力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具体承担产品成套设计任务的是透平设计部武斌,这个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优才生,勤奋刻苦,多次参与集团新产品设计开发。承担这个项目后,面对巨大的压力,他没有退却。他没白天没黑夜地研究,学习,跑车间现场,准备技术资料。针对每一个方案的改善、改进,他总是能够及时按照要求准确设计出图纸,将改善后的设计方案细化。

  集团研究院给予了大力支持。刘长胜、郑志国、肖忠会等专家在随时关注项目进展的同时,专门抽调精兵强将作为项目设计坚实的后盾,随时保证每一个分析、计算和模型试验都准确无误,及时提供最准确的参数;技术专家崔连顺在工艺方面给出无数个好的建设性意见。

  创新的过程是艰难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了满足装置高效率、高性能的要求,此次产品设计采用全新结构,无论是主空压机自身还是增压机的结构设计,无论是管路还是密封、壳体,都有别于过去所有的压缩机产品,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他们不断地与杭氧、宁煤、宁波工程公司等单位进行沟通,确保每个参数的准确,及时获取最新的资料;与具备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确保各项技术应用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

  争吵、辩论,汪创华的办公室里经常热火朝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是择优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他们绞尽脑汁,细致缜密地思考每一环节,甚至每一个介绍汇报的PPT,都倾尽心血,以保证能够吸引用户和专家认真倾听,将我们的研制成果准确展示;他们召开了大大小小近百次的研究、评审分析和协调会。每一个技术方案的形成都倾注了设计员所有的心血,每一个设计方案的通过,都让他们感觉像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产品设计同时,他们充分考虑集团的工艺和设备情况,经常与研究院、工艺和一线操作者进行交流,完善每一个细节,保证产品设计和工艺、工装设计同步进行。

  博弈之路智者赢

  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年间接煤制油装置采用的10万空分装置用首台国产压缩机组项目成为行业制造厂必争的项目,竞争异常激烈,对手步步紧逼,稍有疏忽,沈鼓就有可能失去这个项目。订单丢掉也意味着在这块市场上沈鼓将失去优势,甚至可能被挤出空分市场。集团上下高度重视,戴继双副总经理受命专项负责,亲自指挥,无论是商务谈判还是技术洽谈,所有人都全力投入到这一场搏杀之中。

  沈鼓集团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将最准确、细致的技术方案呈现给用户,将前期所开展的研究、攻克的技术关键和难点、将所有试验数据准确无误地按照用户要求提交,向用户充分展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具备的制造、试验实力,赢得了用户和专家的信任和认可。招标的过程无异于一场博弈,胜利永远属于智者。在2013年8月份最后一次述标中,汪创华代表沈鼓集团以精彩的陈述、经过充分试验验证的数据、令人信服的攻关和所掌握的技术关键、难点的破解,将沈鼓前期的研制成果进行了汇报,再一次赢得用户和专家的认可。无数次地较量后,最终沈鼓以绝对的技术优势拿下了国内首台套10万空分装置国产化压缩机的订单。

  2013年12月,万众瞩目的10万空分装置首台国产压缩机组合同终于花落沈鼓,标志着中国首台套的10万空分装置压缩机将在这里诞生,超大型空气分离装置中有了“中国芯”的跳动。从此,沈鼓集团将成为与德国西门子、曼透平等世界上少数可以生产大型空分装置压缩机组的公司之一,沈鼓集团在大型空分和超大型空分压缩机组国产化事业上,历经10年艰苦研发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在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中又竖起一座丰碑!

  2013年12月27日,汪创华作为惟一一名压缩机制造厂家代表在发改委举办的煤炭加工装备国产化工作会议做主题发言。他所做的“煤炭深加工压缩机国产化方案”的精彩论述,充分展示了沈鼓人根据国家要求,瞄准国际大型和超大型压缩机组最高水平,承担重大装备国产化责任,立足于沈鼓集团自身能力、特点和技术优势努力拼搏奋斗的硕果,引起了煤炭制造行业用户、工程公司、设计院和所有专家的广泛关注。

  上下齐心苦攻坚

  10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的国产化研制是国内压缩机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10万空分装置的核心设备,10万空分压缩机组的设计完全采用全新的结构,是国内压缩机行业史上又一个崭新的跨越。承担项目的沈鼓集团,将再一次开创“中国制造”的新纪元。

  赢得10万空分项目的签订,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能够按期保质保量地为用户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沈鼓面临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取得首台10万空分压缩机设计、制造成功,取决于集团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工作力度和项目推进步伐。

  面对技术攻关、制造工期紧张的复杂局面,面对产品设计、加工的繁重任务,集团自上而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集团董事长苏永强多次亲自听取各方汇报,集团副总经理戴继双20次主持召开项目协调会,协调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关键。

  2013年11月13日,沈鼓集团备料车间、转子车间、定子车间一切准备就绪,同时开始发起10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加工制造的攻坚战役,正式拉开了沈鼓10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首台套加工制造的序幕。

  转子车间自接到任务以来,克服了产品、工具、工装、加工方法都是全新的困难,群策群力、迎难而上,全力以赴保证生产周期和加工质量,上演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围歼战”。目前已经完成空压机和增压机叶轮的加工。

  面对全新的产品结构,国内首台十万空分的定子部件——壳体的加工,定子车间的员工深知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他们用敢于拼搏、勇于进取、奋力攻坚的精神,顽强地攻下这道关卡,目前,壳体攻坚正在按照计划向前推进。

  结构车间的员工也毫不示弱,在接到产品焊接任务后,他们发扬了结构车间历来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连续作业,目前焊接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整个加工制造过程中,工艺部的技术人员全程监控,现场服务跟踪及时,工艺部的技术人员克服了第一次面对如此复杂项目的困难,为确保项目顺利生产制造,制定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方法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如:为保证项目整体品质,设计重要零部件关键工序检验规范,实现了对项目的过程监控等。

  超越领先志不渝

  此次10万空分压缩机组国产化成功与否将关系到我国煤化工用10万空分装置能否完全实现自主制造生产的成败,因为压缩机是装置的核心,煤化工工艺流程长,工艺复杂,压缩机与上述各段工艺流程息息相关,是整个装置中最关键的“心脏”设备。为此,在“10万空分项目启动大会”上,苏永强董事长要求集团全体干部员工必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超然的气魄和智慧,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精心试车,将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贯彻到生产制造全过程;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延误项目进度,必须确保设备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以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品质优良的产品为神华宁煤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中机联的要求,10万空分总承包方、沈鼓集团和压缩机组配套单位于2014年1月27日在杭州召开了神华宁煤10万空分国产压缩机组的工作对接会。时任集团总工程师王学军亲自带队参加,会上沈鼓和杭汽分别汇报了设计、制造进度。

  2月19日,沈鼓集团组织召开了10万空分装置配套用压缩机设计审查会,神华宁煤煤制油建设指挥部、中石化宁波工程公司、杭氧、杭汽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认真听取了沈鼓和杭汽对10万空分装置配套用压缩机的项目进展和设计方案介绍,在认真细致地审查了设计资料后确认设计方案可行,一致通过。

  3月5日,透平设计院、工艺部、自控、容器公司等部门共同召开会议,商议10万空分试车事宜,试车总监郑向一参加会议。会上明确了各自分工,明确各方的密切配合协作,加强联系。

  3月14日,神华宁煤集团领导再一次来到沈鼓,对于沈鼓目前的项目开展给予肯定。

  为了保证项目进度,按期交付,负责设计的研发团队在本体设计基本完成,首战告捷后,将目光转向产品性能准备,组建了由设计、工艺共同参与的试车团队,以保证产品制造后按期试车,保证试车周期。

  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10万空分压缩机性能试验大纲的编制和试车设备的设计,完成了气管路、水管路和润滑油管路的布局设计,积极与承担沈鼓10万空分全负荷性能试验厂房内蒸汽管道设计工作的中石化宁波院进行技术交流。

  3月21日,沈鼓103会议室气氛紧张,第20次10万空分项目协调会正在这里召开。设计、工艺、试车、生产、质量、检验、采购等各路将军都摩拳擦掌,士气抖擞。集团副总经理戴继双在听取承担项目的各个团队的工作汇报后,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确保8月份试车顺利进行。

  一场更大的艰苦战役在等待着他们。

  中央电视台近期播放的《大国重器》专题片,苏永强董事长在发言中说:“如果中国永远是走进口这条路,那我们就受制于人。”为此,沈鼓集团始终坚持站在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最前沿,以无数个中国首台、首套的业绩不断地刷新“中国制造”的记录,让用户有了与外商叫板的底气。超大型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的国产化不仅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外汇,而且因为我们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未来的能源自主建设将得到更加快速发展。

  未来的沈鼓将瞄准世界先进技术,以“装备中国、走向世界”为己任,立足于行业制高点,瞄准世界高端技术,不断地在大型压缩机组国产化道路上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必将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道路上竖起一座又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10万空分压缩机组项目启动会

  10万空分压缩机组正在加工制造中

(责任编辑:李小青 )
下一篇:

嘉宾云集:第三届(2025)新能源汽车一体化成型创新应用大会

上一篇:

我国外液压机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