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主汽车品牌创新第一线
55秒,一辆新车驶出流水线
汽车组合大灯、挡风玻璃、座椅、手刹、防冻液箱……从一个空壳子的车身进入流水线开始,到一辆新车加完油驶出流水线,所有用于装配的时间只要55秒。而装配线上的工人动作轻松自如。
这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成员企业长安汽车的重庆渝北工厂,两万多平方米的总装配车间宽敞明亮,机器声音隆隆作响。这个车间的生产线是混合线,能装配长安悦翔、CX20、逸动、奔奔mini等4个以上的车型,每一班同时有200多名工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位,你注意看他们的脚,都是牢牢守在自己负责的工位上。如果不能及时完成这一个工位的装配任务,跟着车跑到别的工位上去,那就是‘滑线’,属于失误。”生产车间工段长秦春说,看着轻松,那是因为熟练了才简单。
发动机装配线上,一辆叫智能移动式机器人的黄色小车装载着发动机缓缓驶入工位,当和上方传送链上的车身平行对齐时,小车自动升起,托举发动机装入汽车底部,一旁的工人只需固定即可。
“发动机很重,但现在装配很简单,只要动动手、按按钮。装配时间大大缩短,劳动强度降低,安全性则提高了。”秦春说。
能不能比55秒更快,装配能不能优化?长安汽车生产一线的员工经常琢磨,哪里还有多余的动作、浪费的动作可以省去?
记者看到,车间里有个改良改善示范区,显示一位叫袁刚的员工刚刚在去年底提出了改善汽车背门字标粘贴不良的一个建议,详细记录了建议人信息、改善措施、节创价值,同时还有改善前和改善后的图片对比。改善后创造的节创价值是醒目的红体字:49500元。
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渝北工厂只是长安众多生产基地的一个。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拿出这么一串数据:“十一五”期间,长安汽车销量2005年63万,到2010年为237万,利润增长5.14倍,创造了中国汽车第一发展速度。在去年“十二五”开局,长安汽车全年销售汽车突破200万辆,累计销售汽车也突破1000万辆大关,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里最短时间突破1000万辆的企业。
高技术含量试验室是长安人骄傲
重头戏还在后面。走进长安汽车研究院,一道道试验室门打开,记者看到的是一个个具备高科技含量的测试设备和手段,让人大开眼界。简单的一个车门关闭动作,就要连续做5万次。
一辆摆在桌上的“车”很有意思。汽车上所有的电线和电气部件都铺在一张大的工作台上,大灯会亮,雨刷会动,和一台整车的功能完全一致。科研人员借此来对汽车的电气性能进行软件测试和仿真测试。
汽车噪声振动国家重点试验室是长安人的骄傲。走进整车消音试验室,关上厚重的大门,室内的安静程度让人产生耳聋的感觉。38分贝已经是人耳不能分辨的低音,长安汽车的一项技术成果则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用每小时120公里高速巡航时,车内也只有69分贝。新能源汽车是长安的拳头产品,在新能源汽车试验室,在国内许多汽车厂家不敢做的电动车带电碰撞,都能在这里轻松完成。
自主创新“长安模式”,平均每天申请专利3项
在国内众多汽车企业中,长安走出了一条“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自主创新之路,甚至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长安模式”。2011年,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牵头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长安汽车在729家企业中脱颖而出,以90.9高分夺得汽车行业第一名。
徐留平介绍说,长安汽车每年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建立涵盖碰撞安全、NVH、节油技术等14个领域的先进试验室(场)。比如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建成国内最大的国家重点整车消声试验室;投入14亿元,建设中国西部最大汽车综合试验场等。长安汽车构建了“五国九地、各有侧重”24小时不间断全球研发格局。而长安汽车有10名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居中国汽车行业之首。
目前,长安汽车已掌握了世界公认的汽车领域286项核心技术中的262项,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863”计划等项目39项,牵头和参与建立国家和行业标准15项,截至去年底,累计申请专利4940项,其中发明专利394项,平均每天申请专利3项。
今年,长安汽车向北京市一次性交付100辆E30纯电动汽车进行示范运行,创造自主品牌在北京新能源汽车领域收获的一笔最大订单。目前,长安汽车拥有新能源汽车专利30余项,在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中,已累计销售近1000辆,累计行驶里程超过4000万公里,是目前“运行区域最广、示范运行行业最多、示范运行数量最大”的企业。并已掌握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动力电池管理三大核心技术,突破了重度混合动力技术难关,具备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水平,成为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汽车自主研发实力最强的企业。
徐留平认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让自主品牌汽车,真正演绎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角”风采。
信息来源: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