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康奈“十二五”发展规划,皮鞋年均增长15%,到2015年,鞋的营业收入要比现在翻一番。目前温州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紧张,工厂门前张贴的巨幅招工海报凸显招工困境的一面。在此背景下,其生产如何延续? 这就迫使康奈到异地寻找机会来扩大产能。百丽入驻宿州深深触动了康奈领导层。“我们不仅在宿州设立加工生产基地,甚至可能连研发中心都会转移到这里,宿州将成为康奈新的增长极。”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在2011年5月安徽省宿州鞋业基地建设暨康奈宿州工业园等重大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言辞殷切地说。 据介绍,康奈宿州工业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430亩,计划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后,预计年产量可达1000万双鞋子,年产值达到15亿元。 一批鞋业行业龙头像意尔康、东艺、鸿星尔克、安踏、红蜻蜓等已相继落户宿州,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在整体承接制鞋产业转移态势明显的条件下,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建设20平方公里鞋业生产工业园区,安排20万人就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利税50亿元以上,“把宿州建设成为集鞋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中部鞋都。”李晓晖告诉记者。 在一批名企带动下,沿海一带的鞋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宿州。“大项目—产业基地—产业集群—配套产业链”逐步形成。 有一组非常有说服力的数字:目前,鞋业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54亿元,税收18亿元,吸纳10万多工人就业。此外,宿州已与温州龙湾区、鹿城区、瓯海区鞋业协会达成投资意向,整体承接制鞋产业转移的态势明显。仅2011年4月28日集中开工的项目共21个,总投资46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65亿元,税收7.74亿元,吸纳6万~8万工人就业。就在2011年12月21日,李晓晖还参加了温州泰马鞋业入驻宿州签约仪式,这是他费时一年多全程跟进的项目。 顺着这个思路,在2011年9月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经多轮磋商,泉州鞋企鸿星尔克和宿州市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签约。 此举不仅意味着国内运动品牌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鸿星尔克集团做出了一大战略性抉择,也让宿州市实现了中国制鞋产业三大板块—加上先期入住的以广州为代表的广东制鞋板块和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板块,中国三大鞋业板块“三州归宿”已渐露端倪,三州合一州。由此,“中部鞋都”的名片愈发有底气。其实,中部鞋都的品牌打造,仅仅是宿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横断面。服装、新能源、新材料、陶瓷园等一个个园区在无限延伸。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新一轮产业转移有三大趋势:第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输出地转移;第二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富集地区转移;第三是市场依托型产业向市场所在地转移。 遍观宿州承接转移的产业,无一不具备上述要素,并且很好地把握了金融危机之后转移的黄金机遇期。 李宏鸣曾经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招商形势非常好,但明显感觉到我们自身承受能力不够,比如税收、土地上的优惠政策等,有时地方财力很难与苏北等地相比。他建议安徽省里一定要有一个产业发展基金,来帮助皖北实现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长期实行“以农补工”的政策,牺牲农业地区利益。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先富后富”政策,宿州在政策上被列为后富地区。直到2008年上半年,宿州二产比重才首次超过一产。 那么,宿州如何承接?“第一从生产基地抓起,高技术人才以宿州现在的条件引进不了;第二在生产基地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集群;第三,形成吸纳研发人才和市场交易中心。”李晓晖告诉记者。 我们看到,中国中部(宿州)制鞋产业基地除了鞋业加工制造中心已蔚然成型外,规划内的研发创意、商贸物流、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等基地也已拉开框架。基地现已能够实现运动、休闲、皮鞋等整鞋以及鞋材、市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集聚,并实现制鞋产业基地建设从个体企业到产业集团的生态链条的里程碑式转身。 不光鞋业是这样,服装、食品也都是这个思路。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项目正在拔地而起,该项目是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协会发起组织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整体从东部向中部转移的示范基地和试点项目。现已入驻七匹狼集团、福建宝德集团等多家品牌企业。 不难看出,这一轮产业转移和过去的产业转移相比,呈现出两大特点。第一,该轮转移是集中的、产业集群的转移,一改过去单个的、孤立分散的转移;第二,不但有了外部拉力,还有了内在推力。宿州市经信委副主任王海兵表示,仅以经信委牵头,各部门紧密配合成立的工业招商中心,2011年累计派出22批60人次赴重点区域、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招商活动;邀请了8批118人次外商来宿州市考察。 “过去的产业转移以外力拉动为主,转出地政府相当程度上是排斥的,而对于此产业转移,仅以这3年来宿的考察团的规模和频次,就可见发达地区企业转移意愿非常强烈。”李晓晖兴奋地表示。 不可否认,在一个个承接产业转移的改变中,新宿州的形象正在逐步被树立起来。 鞋业、服装是宿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的一个缩影。然而宿州并未单单止步于传统产业的引进。 此前,世纪互联集团只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大城市和海外的日本东京、美国硅谷设有分支机构和数据业务。 半年前,作为世纪互联的董事长,陈升带领的创新团队与宿州市正式签约,旨在建设智慧云计算产业园。他的计划是通过打造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宿州“基础云”,实现“平台云”、“应用云”的研发和应用机构聚集。宿州市的期望则是通过云计算产业园为本区域经济、信息化发展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实现信息产业的生产要素向宿州市转移和聚集。 而去年9月,中卡通集团的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项目落户宿州更具有先锋性意义,被外界称为宿州市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之举。目前,来宿州的导演、编剧等人员已达一百多人,预计今年,诞生于宿州市的首部原创52集动画片《楚汉风云》可登陆央视。 作为后发地区,宿州一直在跟着发达地区的脚步走,但是能不能实现蛙跳、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决于有没有蛙跳的意识。而在这方面,宿州引进高端产业已经落实在上述行动上。 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宿州在发力。2010年6月,年产亿只高性能金属软磁粉芯项目落户宿州开发区,同时引进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金属软磁粉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异的综合软磁性能,可用于光伏逆变器、电动汽车充电器等诸多高性能电子器件。 在安徽首文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首文高新总经理孙志国告诉记者,金属软磁粉芯是软磁材料领域目前发展最快的产业方向之一,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年产值超过3亿元。 在宿州工业“7233”工程中,“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新材料和新能源、生物制药、现代机械电子制造)即占据其中第一个“3”的位置。新兴产业培育的步伐在加快。目前,砀山环保能源项目已投产试运行,福建湛蓝光电公司LED节能灯项目已开工建设,安徽格微光电集团公司LED节能灯项目、沃尔威多公司新型水处理设备项目、北京乐德净公司金属表面处理剂和植酸项目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开工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座煤矿智能变电站建设在宿州市起步。祁南煤矿110千伏变电站采用双回供电方式,站内采用智能变电站设计,该座变电站为全国煤矿企业第一座按智能化设计的变电站。 从总量上看,宿州市在筹备“高新技术产业园”,着力打造承接发达地区高端产业转移的平台,目前已有9家企业入驻,项目总投资180亿元。2012年宿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 无疑,针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宿州显然找到了切实发展的路径。宿州的实践充分说明,承接产业转移体现着一个后发地区的活力和竞争力,但竞争力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 工业化是核心,是首要的任务,但并不意味着宿州忽视甚至无视其他方面。李晓晖告诉记者,宿州承接产业有两大路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加快城市化为突破口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宿州市提出的口号是让返乡农民工“进园区打工,到城市安家”,意思是让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不但可以在城市找到就业岗位,而且可以在城市拥有自己的居住所,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在李宏鸣的概念里,作为招商引资主阵地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应是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主导的新城区,即工业新城、居住新区。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如何实现第三产业的配套服务,这是建设新城区需要谋划的问题。 为此,开发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比如说安置房、保障房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眼下,鞋业基地千亩苑安置房、保障房建设不仅是李晓晖关注的对象,更是市政府考核开发区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务工人员可以以低于市场价30%~50%的价格购置50~70平米的安置房。李晓晖说,由中煤三建负责建设的保障房,正在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加班、加人、加机械,以期保质保量竣工。 其二,承接产业转移要符合市情、实事求是。宿州是一个农产品大市、能源大市、资源大市,以能源、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主线来承接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把这些资源通过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对接。 记者了解到,煤炭循环经济园区里面不仅有电力、冶金、化工产业,还应有金属加工等产业。而以乡村工业园为载体来承接中小企业产业转移和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则是宿州市的创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来承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则是务实之举。 在今年1月召开的宿州市“两会”上,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同进的工作思路被再次强调:整体承接,就是要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城一体,就是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并以此为动力来助力工业化发展,努力打造产业新区和人居新城;三化同进,就是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两个平台,抢占发展先机。 人们年终盘点时发现,宿州市承接产业转移成了加快皖北发展的一抹亮色。该市发改委公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显示,2011年全年招商到位资金460亿元,增长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