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风的投资
正当苏南某针织企业总经理为企业效益不断下滑而忧心忡忡,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方向而举棋不定时,有人提出:现在保暖内衣正火,生产保暖内衣的人都赚了钱,不如我们也生产保暖内衣,一定能够赚钱。“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该总经理眼前顿时一亮,当即决定投资生产保暖内衣。不久产品生产出来,却因为款式老,又没有钱打广告造势而乏人问津。产品下了生产线就直接进仓库,进到仓库过不了几天就变成处理品。变成处理品即使打到3折4折,仍旧没有人要。想转产,有限的资金全都花到保暖内衣上了,束手无策的总经理只好天天骂那几个出主意的人,但将他们骂个狗血淋头也没有用了。经商跟炒股一样,看到别人赚欢了,以为自己进入这个领域一样可以大捞一笔,其实进去才发现自己错了。投资者在制定投资方案时,完全无视自身条件,只知盲目跟风,在中国企业界几乎成了一种病。盲目追风的投资,容易使投资者对投资风险估计不足,因而准备亦不足,一旦出现问题便不知所措。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投资者不是不能跟风,而是不能盲目跟风;不是看到有人在前,哪怕项目再赚钱也不上,而是要瞅准时机上,一上就要上个准。
用短期借款搞固定资产投资
湖北一个新组建的农副产品加工公司,为了事业的高起点,急不可待地购进了一大批设备。不久就发现,要安置新设备,现有的厂房远远不够,需要建新厂房。可建新厂房需要很大一笔投资,为采购设备,公司账上资金已几近枯竭。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银行。几经周折,总算以备料的名义,从银行贷来了一笔款子。该公司将这笔款子投入新厂房的建设当中,却忘了这是短期贷款。新的厂房刚盖完,还款的时间也到了。公司还不上银行的借款,银行就申请法院将公司原有的厂房带新盖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全给查封了。这家企业一时落入了进退无路的境地。借钱没什么不对,几乎每一家企业都有过借钱的经历。这家公司错在用银行的短期贷款搞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公司财务管理上的大忌,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并有可能危及企业的正常运作。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一定要懂,不懂就要花时间认真去学,否则早晚要吃大亏。史玉柱后来总结自己失败教训的时候就说:我失误就失误在那时候不懂财务知识,将流动资金大量投入固定资产建设,结果使企业流动资金枯竭。企业也受此拖累,最后支持不下去了。
受虚假报表误导的投资
某公司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站稳脚跟,决定向某一兄弟企业投资。合作前,投资方只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对方能提供一份近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表示只要对方财务状况良好,就会投资。对方很快将一份详细、清晰、完整的财务报表送达。看过报表之后,公司老总当即拍板,一锤定音:“这家公司财务状况不错,可以投资”。于是,大量资金不断流入对方的账户。然而,投资不久,却传来了被投资方宣布破产的消息,公司的一切投资也随之化为乌有。财务报表的确是投资者了解目标企业财务状况最便捷的办法,但并非最保险的办法。因为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见得能准确反映这家企业的真实状况,即使它符合一切适用的会计准则。因为各种原因,财务报表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误差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为规则所允许的。盲目迷信公司财务报表的人,常会因为财务报表中的误差和缺陷,或财务报表的制作者有意无意的误导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应正确看待财务报表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再慢慢去甄别,同时辅以其他手段,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应尽量避免使自己成为一张错误的或不正确报表的受害者。
只重视生产不注重信息设备的投资
某生活用品公司的新产品打入市场后,立刻迎来一片“顶呱呱”的叫好声。这时,一个下属向老总真诚地提议道:“在目前效益良好的基础上,我们是不是对信息通讯多投资,以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菜肴慢慢变成了抢手货。一位投资者看到此景,毅然抛开了一直处在考察中的其它投资项目,一心一意搞起了特色养殖。这位自称相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投资者,力排众议,倾其所有,将全部资金都投入到他选定的特色养殖项目上,并坚信在自己的苦心经营下,一定能够从这个项目上获取丰厚回报。但去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使其梦想破灭。虽然单一投资因为资源和资金的集中,在项目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常常会给企业带来好的收益,但单一投资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放大的风险只要发生一次,就可能使投资者多年积累起来的财富毁于一旦。形象地讲,投资过于单一,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旦篮子打翻,鸡蛋也就全部摔破了。而由多项目构成的组合性投资,可以大大减少单一投资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作为一名缺乏经验的创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尽可能拓展投资思路,培养多角化投资思维方式,保持投资项目的多元化,并注意在项目与资金之间达成平衡。
投资规模过大,资产负债比率过高
王平对自己准备投资的电磁炉项目充满自信,他认为这个项目一定能给他带来不菲的收益,加上通过关系,他轻而易举就从银行“套”到的大笔资金,更加信心爆棚。他很看不起同行们缩手缩脚、小打小闹的样子,心想自己绝不能跟他们一样,要干就大干一场。这种心态使他忘记了自己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他一心只想扩大投资规模,将“摊子”铺得越来越大,甚至提出“大就是好”的口号,连上两条生产线。企业负债随着他的盲目投资滚雪球般地扩大,王平却毫不在乎,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在他看来,等企业一运转起来,什么债都可以还清。但等他的企业运转起来了,别人的钱也赚够了,开始拼命压价。王平的产品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顿时陷入了危局之中。一开始就喜欢把摊子铺得很大,几乎是一些创业投资者的共性,殊不知种种危机就蛰伏其中,一不小心就可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