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卓识压铸真面目 只缘倾情压铸中

2011-01-15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  访我国压铸技术专家陈金城先生   陈金城简介:   陈金城,1936年出生,1955年自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无

  访我国压铸技术专家陈金城先生

  陈金城简介:

  陈金城,1936年出生,1955年自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无线电工具设备厂工作,曾任该厂厂长、总工程师。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状,199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受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曾任中国铸协压铸分会首届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为全国铸造学会压铸专业委员会顾问。

  陈金城先生长期从事压铸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著书立说,成果颇丰。其中包括,1963年出版与他人合著的我国第一本压铸专业书籍《有色金属压力铸造》;1978年出版个人专著《压铸技术基础》;1980年主编《压铸技术简明手册》;1994年主编《铸造手册(第6卷-特种铸造)》。此外,陈先生还在《铸造》、《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等刊物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诸如,《压铸机讲座-压铸机的发展》、《中国压铸工业的前景-从中国汽车工业的跃升谈起》、《压铸浇口技术及其发展--PQ图(上、下)》、《21世纪压铸展望》、《慢压射技术的开发及其理论要点》、《真空压铸的发展》等。

  陈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多次组织与主持压铸技术培训班并讲课;数次组织与主持全国性大型压铸技术交流会,为普及和推动压铸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与国外的交流活动中,曾于1983年、1999年分别参加了第12届和第20届美国国际压铸会议,1984年接待并陪同美国压铸代表团访华和考察。自1985年至今,先后赴美、德、意、日、瑞士、新加坡等国参观展览会和考察压铸技术,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今,陈先生虽已年逾花甲,却斗志不减,正雄心勃勃并脚踏实地地为使中国的压铸技术和压铸生产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继续努力。

  2005年6月26日,本刊记者前往上海拜访了我国压铸技术专家陈金城先生,并就我国压铸技术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交谈。此前,陈先生应本刊之邀,在《铸造》2005年第1至第4期上连续发表文章阐述了他有关压铸技术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陈先生将自己40余年从事压铸件生产和压铸技术研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受到了读者和同行的广泛欢迎。

  本次专访旨在请陈先生更深入、外延地述及有关压铸业、压铸技术、压铸机等技术方面的观点和理念,将陈先生更多的可贵经验和体会通过媒体保留下来、并广为传播,以飨读者。

  访谈氛围亢奋几至午夜,话语中充满着他对压铸业的执着和感情,字句之中流露着他与压铸业结下的深厚情缘,谈笑之中洋溢着他在压铸技术方面具有的高深学术底蕴和睿智思维,他把压铸技术的进步和在中国铸造业的现实发展作为自己的毕生奋斗目标,全身心地倾情投入、孜孜以求,其专业水准技术成就令业内人士仰慕。

  说起压铸技术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实践中积淀的丰富经验,高屋建瓴、洞悉深远,他的学术观点所展示出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令人折服。以下就记者专访陈先生交谈的内容加以整理,简要发表在这里,期望会对读者、特别是从事压铸生产、管理和研究的同行以及与压铸业密切相关产业的朋友有所鉴借。

  记者:您对我国压铸业的现状做何评价?

  陈先生:我国压铸业发展到今天,其状况可以概括为:发展迅猛、遍地开花、良莠不齐、问题不少。

  压铸技术可以说是铸造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支突起的生力军。近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让我们始料不及。我国压铸业的发展当属方兴未艾,形势发展令人鼓舞。

  作为一种少、无切削的近净形金属热加工成形技术,由于所生产出的铸件有精密、质轻、美观、节能、高效、低耗等诸多优点,以及在汽车、摩托、家电、仪表、航空、兵器等诸多方面的广泛应用和诱人的高效益、高回报率,因而极强烈地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多数人路子对头,稳健发展,取得了成功,现在压铸机市场购销两旺足以说明压铸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可见,说中国的压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十分恰当。

  然而当前,当你冷静地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我国各家压铸企业的技术和生产水平良莠不齐。人们透过压铸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应当看到和正视我国压铸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盲目性和随意性,譬如一些人看到别人干压铸赚了钱,自己还未搞清楚有关压铸的基本知识便迫不及待地上马压铸。由于上马压铸的投资较大,所以这种盲目和随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方面,首先投资者要保持理智和谨慎,千万不要误认为压铸是一贴“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任何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否采用压铸技术,关键要看压铸能否真正帮你实现你要达到的目的。建议有关会议报告、刊发文章、企业广告等宣传舆论应特别注意对压铸技术宣传的客观、科学、真实以及可行性等正确宣传导向作用,首先自己把压铸搞清楚了再发议论。严格把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而推动压铸业理性、健康地发展。

  记者: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来发展压铸技术?

  陈先生:当前,发展压铸技术当以基础工艺为前提来加快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创新,其中包括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我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抓住有关压铸基本知识这个根本和常规压铸工艺这个基础。只有在这两方面具备了足够的“功底”,才谈得上去开展新工艺、新技术。仅以真空压铸为例,有人以为真空压铸可以解决所有压铸件缺陷问题,但结果没达到目的后,就对真空压铸产生误判而弃之。其实,只有当常规压铸工艺解决不了对铸件气孔有严格技术要求、或者需要对压铸件进行热处理时等前提下,才考虑用真空压铸工艺来达到技术目的。如果要解决缩孔或热裂问题,用真空压铸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再如镁合金压铸,当不考虑实际应用场合而片面地认为用镁合金压铸件代替铝合金压铸件,这实际就是盲目性,应当知道尽管镁合金的比强度高于铝合金,而绝对强度还是铝合金的高,所以应当弄清应用场合和技术要求再加以定夺。还有刊发文章标题冠以“镁合金冷室压铸机……”,实际上冷室压铸机对任何合金都可采用,至于压铸什么种类合金,仅仅是配置什么样的熔炉(或保温炉)有所区别。要知道,压铸铝合金时,同样要求压铸机要有高的压射性能。总之,我们必须把最基本的技术概念搞清楚,把最常规的压铸工艺掌握好、用好,再来谈及新技术、新工艺才不至于陷入歧途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记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推动我国压铸技术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陈先生:广义而言,推动我国压铸技术发展的动力,应该说是市场导向,就压铸技术本身来说,首先是产品设计,这是一个“源头”上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当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能想到压铸技术并正确选择了压铸件,那就“一锤定音”了;另一方面,压铸业界也应该想方设法广而告知,使尽可能多的用户了解压铸零件在应用中的特点,并使用户掌握压铸件的某些设计知识,以帮助用户做出正确利用压铸件的抉择。例如,北美压铸协会就主动、广泛地参与美国汽车协会组织的一些活动,通过参与活动,使搞压铸的更多地了解了汽车业的技术进步形势,从中寻求压铸业可以发挥自己技术特长的用武之地;汽车业也便于了解压铸业的技术特点和产品优势,以便于其在汽车上更广泛合理地采用压铸件。结果形成了两个行业的相互了解、相互依托、互助发展的双赢局面。还有,在压铸机压射系统性能的改进上,多数情况总是瞄准汽车零件的需求并将汽车零部件作为第一个试验品等等,这些都说明压铸业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与之密切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对压铸件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这种理念和做法很值得我国压铸业借鉴。

  我甚至建议应当将此理念推广应用到我们铸造行业组织的活动拓展以及铸造出版物的创新等方面。

  当然,我国压铸业界首先得“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压铸件产品做得内外都“漂亮”,为用户提供一个质量稳定可靠、供货及时充足、信誉良好和服务到位的市场空间,从而营造一个互动、多赢的局面和氛围。

  记者:关于我国压铸机生产的发展,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陈先生:压铸技术的进步最终要由压铸机性能满足生产需要和持续改进来加以实现。因为压铸机压铸生产过程中将压铸材料、压铸型、压铸工艺、操作过程等诸多要素融合为一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因为压铸生产的结果-压铸件,最终要通过这个“载体”体现出来。显然,压铸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以为,我国压铸机的生产应当朝着“精密、大型、单元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即可简称为“3+1方向”。其中,有必要重点说明的是“单元化”问题。所谓“单元化”,指的是压铸机生产供应厂商在向用户提供压铸机主机时,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与压铸生产有关的包括从金属熔炼开始到最终产出合格压铸件的全套设备,也即通常所说的“交钥匙工程”。这样就能极大地方便用户,使之不必四处奔波和事事伤脑筋,是一种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全方位服务新理念。力劲集团上海一达公司这方面在国内首开先河。他们在为用户提供这种“交钥匙工程”的同时,还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售前和售后服务,其中包括所有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代培操作人员,直到使用户方能独立生产出合格压铸件;另外还包括一达公司的技术人员定期或应用户要求的不定期造访用户,协助用户解决压铸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一达公司的这种服务理念和做法自然赢得了用户的信赖,树立了自己在业内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就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记者:有关压铸技术和压铸机的研发方面,您还有什么看法?

  陈先生:事实上,有关压铸的充型、凝固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压铸工艺研究及压铸机性能完善与开发(包括二次开发)都十分必要和迫切。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薄弱,个别单位虽然曾开展一些工作,但总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从他们发表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文章上可以看出来。希望国内有条件有实力的单位,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把注意力多向研究工作方面倾斜,只要压铸业界各方共同努力,我深信一定会给我们创造很好的条件和机会来实现我为压铸技术发展和国产压铸机不断进步做点贡献的愿望。

  记者:您作为长期从事压铸技术和生产的专家,您最想和同行说的话是什么?

  陈先生: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我们搞压铸的必须想尽办法多使自己充实一些有关压铸技术的基本知识,我就感到自己的知识还很不够,要与同行多交流、多沟通和多学习。由于每个人所处单位的生产条件不同、生产的铸件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就不尽相同,因而,要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技术、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积累自己的经验,这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压铸件生产中具体问题的能力。要是能为我国压铸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自己的那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那就相当不错了。就我个人而言,努力去做好这一点,就算是我的一个愿望吧。

(责任编辑:黎翠婷 )
下一篇:

官宣!2025第三届中国(江西)国际绿色矿业博览会招商工作全球启动

上一篇:

我国镁资源潜力亟待挖掘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