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十一五”以来,宁夏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60项,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贡献率达42.8%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了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设施蔬菜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步伐,实现了土地沙漠化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在2009年全国测评中,宁夏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名次列全国各省、区第19位,比2007年度上升了5位。
通过实施国家 “千人计划”和自治区 “百千万人计划”,组建了32个科技创新团队,使全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万人,全社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万人。开展了陕宁科技合作、与国家大院大所合作以及国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实施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100多项。
“十一五”以来,全区每年成果产出在150项以上,比“十五”每年增长30%以上,有50%的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连续5年每年有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有2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十一五”以来,专利累计申请量达到4900件,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和亿元GDP所含专利数,由全国较末位上到全国中上水平。
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信息科技特派员等特派员创业行动,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各类特派员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300多项,推广新技术646项,引进新品质1200多个,引导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50多万亩,法人特派员资产规模达到12亿元。
宁夏科技工作列入科技部议事日程
2008年,在 《国务院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酝酿阶段,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的前期汇报与积极争取,在国务院公布支持宁夏政策的第二天,科技部部长万钢率队赴宁夏,在银川隆重举行了部区会商大会。紧接着,科技部在国家各部委中又率先出台了促进宁夏科技发展的26条政策措施。
部区工作会商制度建立后,事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列入国家科技部支持地方发展计划。两年来,宁夏获得科技部多领域支持,仅项目资金就超过了3亿元,有力地整合了宁夏科技资源,带动和促进了宁夏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在科技部支持下,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农村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国的前面,成为全国亮点。
在科技的带动下,“十一五”期间,宁夏共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上千项,投入财政科技经费近10亿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超过30亿元,研发和推广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工业领域,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突破了超低灰煤、镁合金、铝电解槽、羊绒加工、风力发电设备、冶金法太阳能多晶硅、大型三峡水轮机叶片等相关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领域,在品种选育、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通过农作物的多次改良换代,实现了水稻934公斤,玉米1314公斤的历史最高单产;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
未来五年,综合科技实力达到西部中等水平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在即,宁夏实现新跨越急需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施“6255”科技创新工程,即:培育发展60家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启动实施20个重大科技专项,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培育建设5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创新人才保障能力;搭建完善50个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治区科研创新基地的研发能力。力争在西部大开发下一个10年末,使宁夏科技工作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工业的优势领域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引黄灌区农业科技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比2010年增加两倍;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的工作目标,综合科技实力达到西部中等水平。
未来五年,宁夏科技部门将用更凝练的科技工程、更完善的科技体制机制、更加有力的科技实力、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有效的科技管理服务支撑宁夏经济社会新跨越。围绕宁夏发展的重大领域,实施“五优一新”工业、农业以及重大民生科技工程,提高各类工业园区、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及生态治理、沙产业开发、黄河金岸建设等科技支撑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培育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完善各类科研开发平台,积极争取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