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最后一天,大足县龙水镇平桥社区十一组,覃德连正无精打采地挞着谷子。这几天是农忙,工人请了假,他的菜刀作坊显得十分冷清。
不远处的“大足五金产业孵化园”,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卡车进进出出,工人们扛着货物搬上搬下。
同样的产业,不同的境遇,这正是大足传统“小五金”转型升级期的缩影。
曾经无比辉煌
25年前,覃德连待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作坊内,终日捣鼓着木风箱,每天锻造出四五十把菜刀。尽管辛苦,但每日能进账两块多,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现在,尽管作坊面积扩大到了440平方米,也“高薪”聘请了七八个工人,但一把刀只有1元的利润,且和过去相比,生意一天比一天清淡,有时上门推销竟被拒之门外。如今,他渐渐萌生去意。
在大足,和覃德连一样,眼下还有成百上千人面临着相似的抉择。
相伴大足石刻而生的大足“小五金”,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足“小五金”迎来了黄金时期,产量一度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那时,数千个家庭作坊,直接从业人员近10万人,“叮叮当当”的锻造声终日不绝于耳,车水马龙的场面甚是红火。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局面被打破了———无论是产量、产值抑或市场份额,大足“小五金”都相继被山东临沂、浙江永康等后起之秀超过,甚至连四川眉山、南海金沙也时刻威胁着其“江湖地位”。
资料显示,2007年至今,短短两三年间,大足“五金”小作坊消失了80%。曾经辉煌的大足“小五金”究竟怎么了?
现在日趋衰落
“衰老了,新陈代谢太慢。”大足五金商会会长罗辉伦一语中的。
罗辉伦分析,导致大足“小五金”衰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生产工艺落后,多数仍处于小生产者的低级生产力水平。大足“小五金”分为手工产品和机加工产品,其手工产品主要利用祖传手艺进行生产,这些手艺目前已基本被国内同行淘汰。而机加工产品也只是利用空气锤、切割机等简单机械进行加工,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相反,广东阳江、浙江永康等地同行几乎全程采取高精的机械化作业,关键工序更是采用氮化处理,工效快、质量好。
其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大足县曾抽样调查龙水五金市场百名工商户,其结果是:小学文化程度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37%,高中文化程度占23%,无一人受过高等教育。
第三,产品更新能力差,“复制古董”,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金忠小刀出产多年,功能、外观一成不变,只能卖两三元,附加值很低;而苏州生产的类似刀具,一把就值200多元。邓家刀传承百年,技术进步慢,仍以锻打为主。
第四,长期小作坊式的管理。
大足禾穗农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铸造企业。总经理陈远文在20多年的铸刀生涯中注意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山东、浙江等地同行“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管理升级,而我们大多数人还在原地踏步。”
亦有从业者抱怨,政府扶持不够,贷款难,没人指导他们开发新产品。
无论如何,大足“小五金”已走到“非常时期”。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保护、发展好大足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产业。
期待“焕发青春”
今年,大足县政府推动金忠、邓家等5家传统刀具公司,联合组建重庆大足龙水五金刀具集团,其筹备工作现已基本完成。这意味着大足“小五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加速。
“我们不是简单地进行资源重组,而是希望通过整合重塑辉煌。”邓家刀传人邓修建说。
“必须用现代的科技和理念,全面武装大足‘小五金’,才能让它‘焕发青春’。”大足县经信委副主任张艳兰说。
在管理上,大足将组织本地企业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加强与五金先进地区的横向交流。
技术方面,大足县政府已接连建成五金创新服务中心、检测中心及热处理中心,一方面为五金产业提供产品研发和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一方面解决刀具产品淬火技术不过关的问题。
去年以来,大足还引进了重庆银行、汇丰银行,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有了资金,不少企业扩大了生产———去年底,大足已有约50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五金企业,规模较两年前翻了5番。
此外,在销售上,将改变传统的游摊式售卖方式,“我们将加强与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网站的合作,打造全新销售模式。”张亚兰说。
去年大足“小五金”产业产值达到104亿元,其中现代企业贡献率超过七成,今年,这个数字有望突破140亿元。“未来两年,我们要将“小五金”产业年产值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12年达到260亿元,把大足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五金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张亚兰说。
而传统的“小五金”家庭作坊,将作为一种文化保留下来,通过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大足继石刻之后新的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