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部中国汽车的百科全书!
世纪中远,具有世界前沿技术的水泥分储搅拌车,引导中国专用车走向专、精、特、新。
东风渝安,诞生仅仅三年,其排放、噪声等31项一次通过欧洲标准认证,是中国第一个通过欧洲标准认证的微车品牌。
湖北三环,业已形成长头、平头、专用、轻型四大系列专用车系列,产能达到10万辆。
依托“东风”航母,十堰工业园区业已形成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汽车产品涉及重、中、客、轻、微全系列。
又一个“愚公移山”故事!
在十堰城西,有一个宽一公里、长近三公里的作业面,350多台大型机械日夜怒吼着。每天开挖土石方12万多立方米,每月搬走山头10余个。这改造山河的“愚公”气派,就是要把50多座山头变成万亩汽车产业园,为十堰汽车走向世界提供更加广阔的道路。
“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十堰的豪气,震撼全球!
“门槛”竟然是“跳板”
一个“山地整理”新思维,改变了十堰的未来!
四年前,东风两个总部的搬迁,几乎让十堰沦为“废都”!
东风“迁都”时留下的话耐人寻味:十堰城区已无百亩以上连片土地可用!
从十堰走向襄樊、随州、武汉,十堰人眼巴巴的看着东风公司,一步步孔雀东南飞。有人说,湖北的汽车走廊,实际上是十堰城区空间不足给逼的。
计划经济让东风公司落户山地十堰,但“东风”将所有能用平地都利用之后,十堰就再也无地可用。除了工厂,就是荒山。十堰不敢与人奢谈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看着兄弟地市噌噌上涨的经济指标,他们苦恼的是找不到一块象样的平地。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今天十堰人的注脚是,会干事的人总会把缺点变优点。“大匠手中无弃材!”市委书记陈天会的话饱含辩证法,荒山也是土地要素,移走荒山,十堰的明天不就海阔天空吗?
山地整理,一个变荒山为工业园的新思维诞生了。2个月后,第一期1097亩工业用地就摆在世人面前,再过2年,这个数字将变为1.5万亩。届时,十堰高新区、东城开发区、西城开发区“一主两冀”新型工业园区轮廓逐渐形成。
新思路,新空间,新未来。
东风公司有意投资50亿元,在十堰新型发动机厂、变速箱厂。项目投资相当于再造一个东风;
三环专汽,携带10亿资金进驻十堰,5年要形成10万辆专用汽车的产能;
东风猛士有意扩大产能,年生产规模要达到2.2万纲领(辆);
世纪中远、东风客车、上海圣奥、万向通达……一批汽车行业老大,纷纷奔向十堰。
有了舞台,东风车的“故乡”将会演绎什么故事?
创业园,汽车孵化器?
特色就是第一生产力!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十堰是东风车的摇篮。紧紧依靠这个优势和资源,十堰高新区和东城、西城工业园形成了包括政府、风险投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汽车孵化器群。
西城开发区紧连东风公司发动机厂、变速箱厂、铸造厂,开发区确定“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发展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汽车化工材料、环保能源三大产业”。
圣奥化工、天舒机电、亮剑模具、广奥减振器等54个汽车工业项目入驻园区,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再过5年,开发区引进项目100个,吸纳投资100亿元。
车城东部,怎会自甘落后?!万向通达、普林、东风客车、东风重汽等一批知名汽车企业先后落户东城开发区。
东城开发区主任多文超说,再过三年,开发区用地规模将达到6500亩,普林汽配、东风客车、驰田汽车等知名汽车企业要达到100家,园区产值要突破百亿。
十堰经济开发区,国家科技部命名的“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 湖北神鹰、湖北力神等8大汽车生产企业年产汽车8.55万辆,东风渝安、东风特汽、东风改装车、世纪中远、东风客车,在十堰白浪三公里路带上,集纳汽车制造业资金80亿元,人称“黄金三公里”。
车神、先锋、三立、天运、天涯、博硕、倍力、精铸、百业兴、诺克里奇……一批汽车总成和零部件,逐渐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知名品牌,直接与国内大型整车生产企业配套装车,有的甚至出口到美国、德国。
十堰开发区不仅要在汽车生产上开创一片天地,更要在汽车销售市场上创造奇迹。中国(十堰)汽配城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汽配市场第三大价格信息平台。入驻商家2000多家,经营品种达3万余种,集产品展示、交易及仓储为一体的大型汽车零部件交易品牌市场。去年实现销售额60亿元,实现税收4150万元。
开发区经济呈直线上升趋势,全区生产总值7年增长4.8倍,年均递增25.1%; 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2.3%;技工贸总收入年均递增31.5%。
十堰人把东风公司称为“天上掉的”,把工业园区企业叫“地下长的”。政府提出“捧好‘天上掉的’,做大‘地下长的’”,扑离迷朔的汽车发展格局终于豁然开朗。
捧好“天上掉的”。十堰人归纳为“至真至诚合作,尽善尽美服务”。对于承载着东风公司2/3的职工、3/5的资产和超过一半销售收入的东风公司基地。政府要在土地开发、基础建设、职工安置等给予特殊优惠,让东风十堰基地安心发展、放手发展,继续担纲十堰汽车产业龙头。
做大“地上长的”。十堰实施与东风公司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大力发展低速货车、微型车、中低档卡车、农用车、改装车,培养核心整车企业;零部件制造向着“零件—部件—总成”系列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捧紧“天上掉的”,做大“地上长的”,有人把它解读为“两手抓”。一手抓服务东风,一手抓地方企业;一手抓配套升级,一手抓整车发展。
尽善尽美服务,让东风公司相继落户ZD30发动机和中型客车两个重大项目,成功开发出了D310驾驶室、DCI11大马力发动机,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型车——天龙系列重型车。再看“地上长的”:到去年底,十堰已具备了25万辆份主要汽车零部件、10万辆专用车(改装车)、8万辆微型车、2万辆客车及底盘的生产能力。
这就是,一着活,满盘赢!
车都,引领未来
2009年如同“拐点”,蓝色和红色箭头滑过这里就触底反弹,去年直破450亿元和1000亿元产值大关。交替攀升的红蓝两条“曲线”,让市委书记陈天会的脸上露出笑意。
他的汽车工业增长曲线图上,蓝色代表地方汽车产业,红色是全市汽车产值,两值比去年分别增长55%和27%。陈天会认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地位得到市场认可。
盘点十堰的汽车事业,陈天会把归纳为三对矛盾体:东风公司和地方汽车工业、整车与零部件、生产及流通。他的思路也很清晰:巩固汽车城地位,十堰就要抓住这些“牛鼻子”。
如果说东风公司过去一主独大,创下了十堰“百里车城”,现在十堰则是汽车产业“点”、“块”、“面”三重经济组合,“车都”特色显山露水。
“点点动人”:作为中国轮胎行业领跑者,双星集团确立了“打造具有中国血统的世界品牌”的战略,今年产能已经达到235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6%。
油箱是高端产品还是低端产品?万向通达副总王新刚说:过去一个油箱只能赚一包烟钱,现在我们要赋予其百倍的附加值!这就是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果。万向集团设立了4个研发中心,将87项专利技术运用于产品生产。他们要用自主创新在世界同业打响品牌!
东风渝安微型车实现了五年三大步,由2005年投产,2006年产销5万辆,挤进全国行业前四位,去年实现产销20万辆。
先锋模具、东风中客、普林工业、三环专汽、世纪中远、温州汽配……一个个单打冠军,其产品傲视全国同行。100多家汽配企业苦心经营的“十堰制造”,正是十堰汽车的繁荣之基。
“一面一景”:商用车零部件,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到车身、车架、车桥等总成,小到汽车螺丝钉,在十堰境内几乎都能找到生产厂家。汽配生产能力,主导产品达到25万辆份以上,铸造、锻造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10万吨,模具、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油漆、装配等一应俱全。配件流通,除与东风公司配套外,还与北汽福田、济南重汽、安徽奇瑞、郑州宇通、江西五十铃等40多个厂家结缘。
“块块带彩”:整车,东风公司商用车基地,雄居“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地位;东风渝安产量20万辆,挤进微型车国内前4位;三环专汽产销量超过1万辆,是湖北商用车第二,国内同行业前10名。专用车,全市共有自主专用车汽车品牌18个,现有生产能力10万辆以上,世纪中远、神鹰、神河、丹江特汽、驰田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面”活,“块”大,十堰汽车“点”、“块”、“面”组合,令人叫绝。
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呼应,十堰还积极建设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体系”:一个高等汽车学院、27个汽车研发中心,全力为160多家汽车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力促“点”、“块”、“面”全方位上台阶。目前,已经形成1200个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品牌。
完善产业链条,从以汽车制造为主,转向制造和流通并举,是十堰打造车都的又一大手笔。十堰充分利用东风商用车基地的品牌,建立起国内最大的中国(十堰)汽配城,形成年销售120亿元的零部件销售能力,并在全国27个省市建立汽车零部件销售网,正宗“十堰货”成为市场的宠儿。
目前,十堰正叫响一个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商用车之都。十堰在做两件事:一是推进地方汽车产业品牌的飞跃,二是优化汽车产业谱系。
动力正在强化,方向已经确定,规模在加速扩张。一个新的汽车都市已经露出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