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壮大经济规模总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现代化新城区,努力把区域建设成为各类创新要素流动的枢纽和具有区域经济领航地位、城市创新支撑作用的高端创新型科技园区,
(一)进一步提升科技竞争力。深入实施“聚焦科技”战略,突出抓好6大类48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加快形成新的创新源。全力配合做好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建设,确保今年底主体封顶,明年8月完工入驻,使其真正成为苏州高新区“院地合作最大项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项目和科技城的1号工程”。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力度,全年新增科技领军人才35名,其中市级以上领军人才8名。集中力量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做大做强苏高新创投公司,确保明年创投管理资金规模达到50亿元。
(二)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集中力量推进143个项目、总投资达350亿元的项目计划,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构建“2+3”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继续保持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2个产业的主导地位,力争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领域形成1-2个全国领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培植新能源、生物医药、服务外包3个新增长极,大力支持阿特斯光电和特谱风能等重点企业发展,加快建设1000亩苏州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确保新能源产业年均增长80%,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25%。加快建设“两大重点集聚区”和“四大特色集聚区”,确保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离岸执行金额年均分别增长80%和50%。
(三)进一步提升开放竞争力。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重点招商与特色招商相结合,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重点组织好9月份日资企业400家活动,打造日资高地新优势。加快推进浒墅关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争创国家综合保税区,科技城争创省级开发区,全面实施“两个300亿美元”计划,不断完善“一区多园”载体功能。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强化“亲商”理念和服务意识,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认真总结推广“贸易便利化”成功经验,加大对企业的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全力打造综合商务成本的“盆地”、国内外资本集聚的“高地”和中外客商居住生活的“福地”。
(四)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按照“多区组团、联动开发、集约高效、精致和谐”开发原则,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基础,全方位实施“东部全面提升、西部强力挺进、北部快速崛起、南部加速融合”战略,进一步提升“五大功能组团”建设水平。东部中心城区,加快推进中心区企业“退二进三”,全面实施“城中村”改造和道路“白改黑”三年计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建设集金融商贸、文化休闲和高品质居住于一体的苏州西部都市中心。中部苏州科技城,全面推进载体建设,年内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0亿元、新开工载体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融“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于一体的一流研发创新和产业化高地。西部湖滨地区,通过规划控制、机制创新和强化投入,着力建设融太湖山水与田园风光、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休闲示范区。北部浒通片区,整合利用浒墅关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新浒工业园等功能资源,全力推进沪宁城际铁路新区站场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集生产、生活和生态相配套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中心。南部苏州国际教育园,全面吸纳苏州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快提升与中心区和古城区的融合度,确保9月份国际教育园北区全面建成,着力打造教育、科技、文化及商务、旅游协调发展的山水大学城。
(五)进一步提升和谐竞争力。认真抓好富民和实事工程,全力保民生保稳定。充分发挥区镇两级2000万元创业就业专项资金作用,年内提供不低于1万个面向区内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继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同城保“并轨”工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加快5万平方米廉租房和10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建设,妥善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确保东渚镇、镇湖街道建成省级卫生镇和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完善城乡一体“大防控”体系和“大调解”格局,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力保持建国60周年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六)进一步提升体制竞争力。继续强化“小政府、大服务”管理特色,进一步完善行政区与开发区“优势更优、强势更强,上优下强”的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开发建设的领导机制、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全市深化改革作出新的探索。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和“三大合作”改革,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努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升集团总公司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水平,在做大做强综合地产开发主营业务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市场、输出模式、快速滚动,不断提高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