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涉22亿美元贸易的中美轮胎“特保(又称特殊保障措施)案”引发的关注正持续升温。戏剧化的一幕是,在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最早上书要求限制进口中国产轮胎后,美国轮胎产业协会以及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已相继站出来反对“特保”,前者代表遍布美国的6000多家小企业,而后者是由美国6家轮胎进口商组成的。
但按照程序,悬念仍将直至9月17日才能解开,美国总统奥巴马届时将对该次“特保案”做出最终裁定,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此前调查认定:中国轮胎产品进口的大量增加威胁了其国内产业,并在中美轮胎“特保案”的救济措施建议中指出: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础上,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加征3年的从价特别关税,第一年55%,第二年45%,第三年3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欧盟对我国出口铝轮毂正式做出了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决定。本案起诉方为欧洲轮毂制造商协会,其代表欧盟6家铝轮毂生产商,向欧盟贸易委员会递交了对我国出口欧盟的汽车铝车轮发起反倾销调查的申诉书。 (来源:新浪)
欧美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轮胎、轮毂作为汽车产业的细分产业,虽然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不算至关重要,但美国的做法性质很恶劣。表明在金融危机下,这些一向以公平、公正市场竞争标榜的发达国家,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不按规矩出牌。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轮胎企业遍地开花,商用车配套轮胎基本上都是国产的。也许是资金问题,也许是认识和观念问题,也许是从平衡各地利益出发,当时引进子午胎项目都被化整为零,一个百万副项目往往都被拆分为几个十万、二十万,放在几个不同地方,哪个也做不大,都达不到合理经济规模,缺乏竞争力,加上国家没有采取保护政策,待外资轮胎大举进入后,原来中国的轮胎企业就土崩瓦解了,当时中国较大的轮胎企业,如上轮都和米其林合资了,实际上是被米其林“吃掉”了。目前,国外大的跨国轮胎公司是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国内轮胎市场已基本为被外资企业,如米其林,普林司通、韩泰等所占据。
就汽车业而言,轮胎业只是一个配套产业,其重要性与整车不能相提并论。整车,特别是高档车,发达国家一直在大量的向中国输出,几乎世界所有的跨国公司都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汽车市场上多数是跨国公司的品牌,就是自主品牌车上很多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组件,也是由国外公司向中国出口的,而中国一个小小的轮胎、轮毂向其出口却受到重重阻碍,实在是“只需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欺人太甚。
需要告诉欧美的是,世界经济的规矩并不是由一家说了算的。中国企业确实应该积极应诉,奋力反击,如果应诉失败,完全可以进行对等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