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钢铁市场和今年春节后钢材价格得以伴随成本上升而能够不断上涨的另一个重要支撑因素是在社会库存保持800万吨较低水平,钢铁企业已经把握住产需平衡条件下,钢铁行业迫于政府压力,仍不断加大去产能的过程,缓解了钢铁市场资源压力。按着徐乐江说2016年全国去过剩产能6000万吨,今年预计还要去产能1亿吨。主要是生产螺纹钢的中频炉。特别是近期关停中频炉的动作频频,唐山地区控制雾霾限产压力不断。同时为了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在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96501亿元基础上,今年将突破60万亿。这些稳定经济、稳定钢材市场需求的投资措施无疑增强了市场的信心。这些利好因素集中出现,在市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背景下,几乎成了市场价格应声上涨的信号。一些钢铁企业价格一次性上涨300元已经成了市场常态。
如何把握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与未来钢铁市场价格走势关系?我们先不直接讨论政府去产能,而是换个视角讨论清楚中国钢铁产能是否严重过剩?是否要处理好严重产能过剩与合理产能过剩的关系?政府在去产能中的职责是什么?去落后产能是否要是纳入企业转型发展轨道中。这些问题清楚了,也就看清了在政府去产能压力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钢材市场的未来价格走势了。
很显然这次在政府指导下的钢铁去产能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而不是市场、企业在市场压力下主动调结构,去落后过剩产能。而笼统的不分去严重过剩、环保落后产能与合理过剩产能界限的这个提法,概念界限摸糊不清,缺乏科学依据,指导实践必然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最近吴敬琏在北京商报选文称:“借行政手段三区一降一补将产生副作用”。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付主任陈清泰也提出了向市场化依法依规去产能转型是去产能的改革方向。
1、实践说明钢铁企业是可以借助于市场压力,通过自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实现产需平衡。市场竞争的结果会迫使企业逐步解决严重过剩的落后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
去年初钢价大跌原因主要不是产能过剩,而是金融经济危机2011中期再次爆发后引发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去库存、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几乎国际所有资源性大宗商品价格都跌倒了低谷。不仅钢铁企业减产,而且少数亏损企业甚至被迫停产。但社会没有从金融经济危机周期性视角看待钢价持续回落,却一致叫喊产能过剩。直接导致政府出台一系列去产能政策。提出在去年去产能6000万吨基础上,今年还去过剩产能一亿吨。却忽视了一年来社会库存降到800万吨的低谷,钢厂减产,终于在低库存条件下已经做到了行业,钢厂产需平衡的市场条件。
相比于其他大宗商品如煤炭、有色、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低谷震荡,中国钢材价格是率先回升走出低谷的。并影响其它资源性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了回升路。这本身就说明钢铁行业减产保价走出了很成功的道路。一年来的实践说明钢铁产能过剩问题,钢铁企业是可以借助于市场压力,通过自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实现产需平衡,保持市场稳定,也说明在市场压力下,行业是可以寻求产需平衡点,过剩的产能压力企业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2、市场经济条件下,钢铁产能永远是过剩的,这是稳定市场,促进行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没有合理过剩产能压力只能导致价格疯狂,转型发展无从谈起,也不会创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因此政府主导去过剩产能一定要区分严重过剩与合理过剩的界限,行业市场功能能调整的,就交给市场解决。
钢铁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符合规律的市场经济现象。不能把钢铁产能过剩仅仅归结为4万亿投资拉动的结果。这样的结论不利于人们深刻认识复杂的深层次市场经济关系。其实更深层次的钢铁产能过剩原因是伴随2008年总需求5亿吨到2015年8亿吨市场钢铁需求增长演变过程必然出现的市场经济符合规律的结果。
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钢铁产能主要是炼钢产能永远是过剩的。因此,产能过剩有合理性过剩和严重过剩之分。一定的产能过剩是维持市场竞争活力,维持价格稳定和行业转型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市场动力。从市场角度衡量钢铁产能是否严重过剩是钢铁行业能否建立供、需大体平衡的钢厂产需平衡机制。企业是否有能力不走过度市场价格竞争道路。做到限产保价有盈利。如果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不仅建立不起来产需平衡,而且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亏损严重。而去年十个月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行业可以控制的,钢铁行业盈利。兰格钢铁统计的中小钢铁企业设备利用率已经连续超过80%。中国钢铁产能的设备利用率远高于西方国家。已经不属于严重过剩。但人家不喊我们喊。2015年美国钢铁设备利用率仅仅67%,欧洲也不到70%。很显然,产能过剩的问题让企业和市场解决。重要的是钢企能否具备保持市场资源供需平衡的生产调控机制和经济承受能力。很显然,这才是市场保持一定过剩产能的未来目标。
3、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全面协调的推动钢铁企业转型发展,全面推动解决企业发展战略难题,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集中在去过剩产能上。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理清政府对行业的职能。实现政府调控和市场功能协调运行的良好格局
钢铁产能是否属于严重过剩,目前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统计数据制定政策。统计结果我国钢铁产能12亿吨,喊了多年,后来又调整到11.35亿吨。二是钢铁行业能不能做到保持市场供需平衡而盈利。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产能是否严重过剩的重要实践依据。
发达国家钢铁需求走过高峰期后,去严重过剩产能一般靠扩大国际出口;靠环保执法;企业严重亏损的市场压力,被迫关停部分落后设备;政府支持亏损企业退市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让市场压力迫使企业优化结构,淘汰落后,去严重过剩产能,实现优胜劣汰。这是去过剩产能市场化的四个主要动力。而中国又多了一个政府严令各省、企业按计划目标去过剩产能的行政压力。
政府去过剩产能要尊重市场规律,重视政策与市场规律的协调。把政府职能和市场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由市场调节的坚决放给市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钢铁市场供需关系和经济背景的常态化新特点。
实际上,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转型发展的时期。要把利用转型发展的市场压力,在供给侧改革中,促进行业转型发展。钢铁行业的转型发展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例如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去环保落后过剩产能,控制产量,建立产需平衡机制;国内外市场布局战略实施;实现企业产品技术升级;发展非钢产业,让企业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经营资源要素在社会化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中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创造人均社会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让老钢铁企业彻底摆脱负担重,担负起创造区域经济繁荣的社会责任;最近我在接受东方卫视记者采访时,就系统回答了宝武合并后所肩负的破除体制制约,成功发展的时代责任。还有建设现代钢铁供应链个大物流时代任务都是摆在钢铁市场面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趋势。这也是重要的市场压力。
同时深化政府转变职能,实现政企责任清晰的体制改革,深化减轻企业过重税负的财税改革,为实体企业,特别是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生存经营环境,提高企业产品经营的国际竞争力。这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很显然,供给侧改革重点是全面协调的推动钢铁企业转型发展,全面推动解决上述战略课题,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集中在去过剩产能上。在产需平衡基础上继续去所谓过剩产能1亿吨,又不允许新建钢铁先进产能,建筑钢材供给将出现缺口。轰轰烈烈的钢价疯狂上涨声音将掩埋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其它许多重要任务。
特别是近几个月钢价大幅上涨影响钢材出口回落趋势应引起重视。2015年我国出口钢材1.12亿吨,同比增幅达到20%。2016年后期由于中国钢材涨价因素影响到近四个月的月出口回落到12月的812万吨。2017年1月我国出口钢材742万吨,出口继续下降。正是需求缓慢增长,中国出口回落和钢材、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这三大因素将继续推动国际钢价走高。
据国际钢协公布,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2017年用钢增长4%。其中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用钢需求增长已经步入10%的快车道。今年一月伴随钢价走高,全球粗钢产量1.37亿吨,同比增长7%,粗钢产能利用率68.5%。这种国际经济和钢铁需求未来变化趋势,将演变成前景可观、前所未有的国际钢铁大市场、大物流。不仅为钢铁企业在世界经济低迷震荡中进行国际化产能合作布局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也为中国钢铁、钢铁物流企业牢记合作共赢的宗旨,走出国门,与当地钢铁、物流企业发展产业链战略合作,实现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经营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经营优势的现代跨境钢铁供应链物流服务模式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钢铁人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是为了把握国际经济对钢铁需求的变化趋势。中国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深深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八年前在社科院主持的中非钢铁论坛上,我曾经讲过,21世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时代。美元基金炒作通胀,用货币战争攫取发展中国家财富,制造金融经济危机只不过说明新兴经济体发展道路曲折而艰辛。正是这个生生不息的时代发展趋势决定了至少以印度、东南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国际钢铁消费增长大趋势没有改变。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2015年的钢铁消费量3.4亿吨,而产量为2.8亿吨。仅仅从2016年印度钢铁消费不到一亿吨就可以看出印度经济发展阶段仅仅相当于我国本世纪初的水平。2016年越南进口钢铁1840万吨,其中从从中国进口钢材1085万吨,较2015年分别增长18.4%,反映的就是这种趋势。
如果因钢价继续大幅上涨,使年度出口一亿吨钢材被国内继续去产能消化掉,那将是中国钢铁业的损失。我们不主张出口导向型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但是2015年年度出口1.2亿吨的钢材恰恰是中国钢铁企业和钢铁物流企业走出国门,就地建钢厂,转型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市场渠道基础。最近钢球出口南美国家就是因为价格和政策因素竞争不过美国而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市场。更失去了在南美建设钢铁、钢球生产基地的条件。去年世界的钢材直接出口4.6亿吨中,中国仅占全球钢材出口量的不到四分之一。要充分认识当前煤炭、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对钢材出口影响的复杂性。
实际上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政府职能。加大依法治理环境,对超过区域环境容量和有污染的钢铁企业,坚决实行关闭,推动钢铁企业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加大依法惩治伪劣钢材产品和生产厂家;政策上支持长期亏损企业退出市场;政策上支持钢铁企业整合,支持重组后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去落后产能。支持优胜劣汰。对去过剩产能这个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长期调整课题应该留给市场和行业在转型中寻求平衡解决。吸取煤炭关停过度,到头来焦煤价格成倍上涨引发通涨压力教训。很显然即使去过剩产能也要因势利导,稳中求进。
有位朋友在看到界面新闻刊登我的专访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不大乐观,通过去产能,让煤炭和钢铁企业有利润就可以了,价格提高过多,其它行业也势必涨价,为控制通胀带来压力。如何去产能一定不能急,制定政策要考虑多方面”。
在最近新华社一次钢铁沙龙会上我向国经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讲述了上诉观点,他也明确说“我赞成你的观点。政府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需要市场调整的留给市场。”去产能和实现优胜劣汰是一个较长期的市场过程,急于求成,忽视市场关系的调整,不利于优胜劣汰,会给行业、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留下隐患。目前恰恰很多人对这一点认识模糊。
4、政府继续加快去所谓过剩产能一亿吨,只能带来钢价的疯狂。增加通胀风险和下游企业成本上升,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只能雪上加霜。
多个重要行业走出亏损无疑对中国经济是个利好。但是凡事有个度,在行业合理利润基础上利用大幅度去产能和供给不足继续大幅提高价格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一定会显示出来。煤炭去产能过了头,动力煤,焦煤、焦炭供给不足短期难题解决。煤矿价格大幅上涨,增产积极性不高,恨不能把多年亏损的钱都挣回来。当前受钢价上涨影响,焦炭价格继续高位拉涨,铁矿石近期进口到岸价格又突破90美元。进口矿已经占铁矿消费的80%。年度进口10亿吨铁矿石,与去年初相比,每年要多支出2000多亿元。远远超过钢铁行业的利润。钢铁企业有幸可以向下游转移成本,但是这两千多亿将都压在下游企业中。实际上国际矿商才是中国钢材价格上涨的最大赢家。产需平衡的条件让钢厂能够做到成本推动钢价不断上涨。这就注定钢价还会继续走高。近期钢厂、煤矿和铁矿石继续大幅提高价格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的。
今后焦炭和铁矿石的价格会依钢价而动。问题在于煤、钢等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疯狂上涨,增加了下游企业成本压力。在经济下行压力中产生了中国经济的通胀压力。这次不同于2008年和2011年前的两次世界性大通胀。当前这种通胀虽然有利于中国经济数字走好,例如经理采购指数突破51.7%。但是它的直接后果是推高下游行业成本,挤压了下游行业的利润:发电行业亏损要求每度电涨价3分钱,造船业已经亏损,中小企业经理采购指数不足47.4%,民间投资萎缩,年度增长率只有3%多一点,县城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因此可以看出这种煤钢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引发的通胀是不可持续的。一个阶段的存在特征是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2017年1月PPI同比上涨6.9%
市场经济中因短期供需关系和价格上涨因素引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盈利分配不平衡是经常的态势,市场关系动态力调整的结果和目标是向合理均衡方向运动。达到平衡后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这就是市场调整的永恒演绎动态。特别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常态化大趋势中,这种市场动态化调整过程必然加快。近期国际煤炭价格也大幅上涨,但因国内缺口大,扩大煤炭进口趋势仍在持续。
目前的大宗资源商品价格通胀源于中国煤焦、钢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矿石等价格震荡走高。也带动国际大宗资源产品价格走高。难怪参考消息报道:英国研究机构认为,明年世界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走势要看中国的脸色。话不好听,但却说中了这轮世界煤、铁矿石、钢材价格上涨的根源。只要焦煤、焦炭、钢材、铁矿石价格不回落,这轮通胀泡沫就难捅破。
发改委预测,明年春季度过取暖期,煤炭价格会回落。但是焦煤供给不足却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虽然加大了进口力度,但是下半年焦煤价格也只能缓缓回落。在国际经济低迷,中国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趋势下,这轮因煤、钢、铁矿石价格上涨推升的这轮泡沫难以长期延续。注定了具有阶段性价格走势特征。我预计今年中期以后这轮通胀泡沫会出现回落趋势。但是受制于焦煤供应不足、铁矿石的国际资本垄断,钢铁成本下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决定了钢铁市场价格回落也将是一个缓缓的过程。这也预示着钢材市场价格走势没有大的风险。
通胀泡沫回落这对中国经济是好事,但从统计上看,届时这轮通胀上升期利好的经济数字将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半年经济实际增长将明显低于上半年的真实一面。甚至经理采购指数会再次回到50%以下。考虑到包括房地产投资回落在内的各种因素,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明显低于去年。我们需要从煤、钢市场价格剧烈变化中,深刻认识最近国家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面协调重要经济市场关系,协调推进调整结构和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坚持稳中求进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