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锻造之乡”、“中国绿色锻造示范基地”,嘉禾县生产的五金工具类和新兴科技类产品,达59个系列2200多个品种,产量达8500万件(套)以上,自创品牌68个,占据全国35%以上的市场份额.
春节前夕,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嘉禾县湘江工具有限公司,又在其网站挂出招聘启事:以35-50万元的年薪,招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然而,截至2月29日,仍然无人问津。董事长周华刚感慨:“人才难求啊!”
在嘉禾县,高薪招不到高工并非个例。嘉禾县信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安辉、郴州神农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剑功、嘉禾县精工锻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雷衍发、嘉禾县江夏刀王有限公司经理黄吉生等人都有类似经历。
锻造业主为什么高薪聘不到工程师?归纳起来,“引凤”,还需先“筑巢”。
“引凤”,还需先“筑巢”
缺乏“人生豪迈”之气。在嘉禾240家锻造企业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企业主占65%,缺乏年轻人“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创新创业精神与斗志,不愿花巨资引进高新工艺、购买新型高科技设备。该县中兴工具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但老板50多岁了,觉得“过得下去就行了”,没必要过多投入。
缺乏“有容乃大”之肚。嘉禾锻造业可谓“醒得早,起得迟”,大多数企业主都是“关起门来打,锁起门来造”,生怕别人“抢了师傅饭碗”。
缺少“雪中送炭”之举。从嘉禾的锻造业发展历程看,大多数企业主都采用传统的“滚雪球”方式发展,资金来源都是“家族式”筹集,投资都是“上年赚多少,今年投多少”。有些企业主想到银行贷款,但缺乏有效抵押物。
缺少“水涨船高”之源。在嘉禾的锻造企业中,用工结构不合理是最突出的问题。许多企业尽管引进了专业技术人员,但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大批文盲或半文盲的员工,且经常误工请假,导致车间流水线“断链”脱节。
缺乏“栓心留人”之巢。嘉禾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县城服务功能不完善,甚至没有一个上档次的宾馆。嘉禾县精工锻铸造有限公司雷衍发说,正因如此,外聘的高端人才,无心“安营扎寨”。他曾以月薪1.2万元从株洲请来一位技术员,最后,此人还是回株洲市去做每月8000元的工作。接待外来的客商,还要到郴州市区安排,每年要多花费几十万元。
精心“锻造”,方能“破茧成蝶”
嘉禾的锻造业,需要各方精心“锻造”,方能“破茧成蝶”。
坚守。嘉禾锻造业是一项传统工艺,如果没有一批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破釜沉舟干到底,就会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逐步被淘汰出局。郴州神农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剑功说:“嘉禾的早酒店没有山珍海味,为什么生意红火?就在于老板能坚持一种品味。”
改变。嘉禾的锻造企业,要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将各地人才拿来为我所用。在嘉禾240家锻造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拥有10位以上的技术员。专家建议,嘉禾锻造业既要“捡芝麻”,做精做优“三刀两头”(菜刀、镰刀、蔑刀、锄头、镢头)及农机具,更要“抱西瓜”,像嘉禾县精工锻造有限公司那样瞄准飞机、轮船、高铁等高端产业做配件,抢占高端市场。
整合。长期以来,嘉禾锻造产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仅4家锻造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一些企业主建议,主管部门可按照刀具、五金、汽配、尖端科技产品等进行分类组合,采取“母鸡带小鸡”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抱团取暖”的捷径。“江夏曲龙”刀具是湖南省著名商标,但由于“单打独斗”,规模上不去,无法做大做强。而在嘉禾,仅刀具行业就有20多个注册品牌和商标,如果把这些小企业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就会达到裂变效果。
提升。首先是人才的提升,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提升,要引导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育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洋博士”、“土专家”。其次是要引导企业打破常规,开发制造成套具有现代工业理念的新兴产品,抢占市场主动权。
扶持。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相匹配;同时,打造产业集群和“服务高地”,为银企政搭建沟通合作平台,扶持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