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5年,我国铸造业正处在从“铸造大国”向“铸造强国”起步的新阶段。随着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中国铸造业无疑迎来发展契机。因此,中国铸造企业必须克服现实中的能源、资源、人才瓶颈和环境问题的困扰。 抓住机遇, 大量利用高新技术提升铸件质量, 扭转中国铸件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含量不高、价格低廉的形象。此外,还要扶持一批具有优势的铸造企业,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带动中国铸件出口的龙头企业。
专家认为,具体应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铸造新工艺、 新材料、 新设备的研究:
加强铸造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铸造行业中许多金属材料都是通用的和关键的, 因而应注重工艺研究和改进, 同时又要加强材料工艺及计算机模拟等先进技术的采用,以稳定产品质量。实际上, 国内过分强调发展新材料,反而忽视通用关键材料的工艺设计和质量稳定等方面的研究, 而生产设备上许多问题却都出现在这里, 如三峡使用的水轮等。
(2)开发环保型铸造原辅材料:
建立新的与高密度粘土型砂相适应的原辅材料体系, 根据不同合金、 铸件特点、 生产环境,开发不同品种的原砂、 无污染的优质壳芯砂; 抓紧我国原砂资源的调研与开发, 开展取代特种砂的研究和开发人造铸造用砂。尤其应大力开发旧砂回用新技术, 环保型砂处理及再生技术; 尽可能再生回用铸造旧砂, 研究铸造用后的旧砂用于高速公路路基材料, 特别是铬铁矿砂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以“ 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为行业准则( 3R 原则) , 走集约化清洁生产之路, 合理使用资源, 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 确保铸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能源节约与环保立法:
铸造行业劳动条件恶劣, 对环境的危害也较大。应加大政策法规对这方面的限制力度, 环保劳保的准入门槛也应相应升高, 已有的技术落后、 污染严重的铸造厂点应该果断关闭。提高从事冶炼、 浇注和清理作业的工人和临时工的待遇, 并为其提供保险,积累技术工人和技术员。加强能源的科学管理, 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或高耗能设备的更新换代。
(4)注重企业自主创新:
加大铸造企业的重组和结构调整, 进行专业化生产, 实现地域化聚集, 壮大龙头企业, 使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集聚, 实现基础配套、 特殊工序装备、 检测设备、 信息网络、环保设施等资源共享; 充分权衡当地的资源、人力、 资本和市场, 把握优势, 突出集群的特点。在企业、 产品集聚的同时, 实现信息的集聚、 人才的集聚、 技术的集聚, 甚至竞争的集聚, 产生规模效应。不应盲目地购买技术、 设备和产品, 必须加强自主创新, 生产更多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高精尖铸件,并将材料研究融入其中, 参与国际竞争。
(5)构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传输平台:
针对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工艺出品率, 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 实现绿色铸造。支持科研单位面向生产需求、着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这应当成为铸造技术研究的主攻方向。
建立高技术传输平台。开发关键件的铸造技术, 实现国产化。通过与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 引进消化高新铸造技术,与工厂一道开发关键件的铸造技术研究, 并转化为新产品进入市场。 希望政府牵头,在这方面加强投入, 鼓励大的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合作, 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件的国产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