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全球工业机器人新装量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增长,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2013年机器人新装量排全球第一,首次达到3.7万台。日本韩国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水平达到人均GDP为5000-7000美元这一阶段时,新装机器人量得到爆发式的增长。进入2014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到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期,被业内称为机器人的爆发元年。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春天似乎正在逐渐逼近,而在制造业名城的东莞,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信号正在被释放。作为智能制造的代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业机器人的话题。2014年8月发布的《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及《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文件的出台将对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破解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制约有重要意义。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调研显示,越来越多的行业在普及机器人应用,“机器换人”已经逼近行业爆发增长点。爆发增长点的位置,取决于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劳动力短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人力成本在产出效率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越来越高;而随着技术改进,机器变得更加智能,成本越来越低,产出效率越来越高,这使得“机器换人”的收益也就越来越大。
近几年机器人的价格以每年4%的幅度下降到了低点,有了很好的性价比。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机器人系统集成已在LED、电线电缆、IT微电子、家电、汽车、手机外壳等精密制造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其中机器人系统研发及集成应用等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先后应用到点焊、弧焊、喷漆、装配、码垛搬运、自动引导车等多种型号的机器人产品,且研制出多种面向实际应用的专用机器人系统。在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制造企业能够看到的好处正越来越多。
三大因素推动中国机器人需求
1.劳动力成本上升
因素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激发企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诉求。
2.劳动力供给下降
因素二:劳动力供给下降。90年代中期,我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大幅下降。98-99年经历了国企下岗危机,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首当其冲。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又开始缓慢回升。但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年头,80后、90后劳动人口成为主流,他们不再愿意大量从事单调重复环境差的工作。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
3.政策支持
因素三: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家政策支持。普及机器人不只是单纯的替代人工,更是提升制造业效率与柔性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积累了50年的机器人技术之后,现在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迹象。随着国家的大力投入,正像科学发展中的“摩尔定律”那样,机器人技术完全可能遵循“摩尔定律”,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突破。这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地球经济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