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劳动者素质堪忧,家电制造业似乎不再如当年意气风发。面对成本压力,机器人总动员的队伍在家电制造业中也越发壮大。其中,美的集团称计划年底累计使用800台机器人,也仅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个缩影。
早前,海尔在1999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合资成立哈尔滨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不仅如此,制造业之王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在2011年宣布“3年增加百万机器人”,在这个基础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今年也正式走向家电制造业的舞台。那么,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家电制造业是否将迎来第二春呢?
“机器换人”是企业技术转型升级的重头戏
近日,美的集团新闻发言人朱源来表示:“美的集团今年年底计划引进机器人数达800台。”
早在2011年美的集团就开始引进机器人,随后一年内,美的空调事业部还专门成立机器人设计加工团队,自主研发电子、钣金加工装配机器人生产线。美的空调事业部副总裁李国林公开表示:“自今年开始,集团将以每年30%左右的增幅投入机器人,2016年将投入机器人费用超3亿元。”
原来,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源于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据李国林介绍,一条投入四台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上每小时产量达三百五十台,仅使用两名工人,而此前七名工人每小时只能装配三百台,生产效率提高一倍。
不仅是美的,素有“世界工厂”的广东省也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机器换人”将是企业技术转型升级的重头戏。作为家电巨鳄之一的珠海格力电器明确提出将于2015年实现70%的自动化生产率建设。
创维公司制造总部也将机器人战略正式提上日程,“311”机器人战略(指投资3000万元,节约1000人,建成1条自动化生产线)目前已设计90个项目,预计在制造总部全面推广后,将节省两千余人。其中,据2012年电源厂的机器人生产线数据显示,当年生产效率同比提升31%,产生874万元经济效益。
同时,据格兰仕的相关数据显示,自动化生产线的总装车间2013年下半年单线产能效率提升了40%,人均效率提升了62%。
不仅如此,据了解,海尔、海信、志高、奥马等也在大规模布局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几乎成了家电制造业厂商逐渐追求的标准化生产线。
家电制造业的微利现象日渐凸显
在家电制造业微利的背景下,今年7月份海尔又上演了一场大裁员风波。继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由8.6万人,到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达18%,今年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公开表示预计今年再裁1万人。虽然海尔没有明确表示与机器人计划有关,但是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与海尔制造业中的智能化推进密切相关。
实际上,不仅仅是大规模的裁员,随着人口红利这层华丽外衣的褪去,制造业的国际范也在逐渐削弱。金模家电网首席运营官罗百辉表示:“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资本不断上升,致使外资企业发现中国制造业市场不再具备资本优势。仅看家电市场,一些外企开始转站甚至退出家电制造业市场。”
在亏损中挣扎已久的索尼、东芝等日企,正在逐步甩掉资本负重的家电制造业,选择多元化定位家电业务。索尼曾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将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的两家电视工厂卖给鸿海,目前,70%-80%的索尼电视都将由ODM贴牌代工。东芝将大连生产的供应日本市场的机型正陆续转为代工,而国内的电视生产早由TCL贴牌代工。
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微利市场日渐凸显,“人口红利差不多被吃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共识,企业竞争力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已经考虑迁往劳动力更便宜的越南、印度。与此同时,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电制造厂商的困惑,随着机器人时代的发展壮大也将证明机器人替代生产线工人是全球的趋势。罗百辉认为:“在家电制造业的微利时期,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规模化升级不仅仅有利于传统制造业的复苏,也能更好的促进新兴起的数码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比如小米、乐视等互联网电视厂商,在没有制造能力的前提下仍将电视的价格拉至最低,不论对厂商还是整个市场都造成很大压力。虽然机器人的初期投入较大,但长远来看,一旦富士康这样专业的制造商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机器人替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促进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机器人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最佳方式
根据IHS研究报告《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达到9.5亿美元,并将在未来五年保持3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同时,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今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近3倍。
实际上,现代的机器人不仅仅是操作简单复杂的工作流程。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年代里,新闻行业中也出现了“机器人记者”,联社执行主编费雷拉在其官博上发文称,公司从今年7月开始采用新闻写作机器人,自动报道公司业绩,以减少记者工作量。在中国,低价、低薪、低福利的弊端越发明显,制造业逐渐陷入瓶颈期,而随着智能家居的持续引爆,家电制造业在机器人领域发展迅速,备受各界关注。
那么,在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下,能否助力中国的家电行业制造业呢?罗百辉认为,机器人在大规模工业制造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性,基于近年来,用工荒让众厂商为招工也是煞费苦心,而机器人在生产线中,不仅没有情绪的波动还能在有效期内随时使用。同时,随着家电产品的技术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对提高高标准化生产能力的要求也是迫在眉睫,若将“中国制造”放在全球视野下观察,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标准化制造能力欠缺,而机器人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最佳方式。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秘书长蒋仕元表示:中国在大规模的引进机器人自动化生产,但生产线上的自动化仅局限在某个环节,并非完全自动化,离完全自动化还有很大距离。目前受成本的制约,机器人的大量引进也仅发生在家电大企业中,一台动辄上万元的机器人也让小制造商望而却步,因此,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处于初期阶段。
不仅受成本的制约,在机器人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拓野机器人董事长凌琳表示:“虽然是自主研发的流水线,但是,流水线上使用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进口,而由于国产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都需要进口,这也是制约国产机器人发展的主要瓶颈。”
可以预见,机器人产业将是贯穿未来十年的主要投资标的,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态势。在9月19日举行的长沙机器人推介会上凌琳表示上,工业智能化将成为热点,机器人将承担起战略新兴产业转型的重任,不过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关键零部件自主制造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几年将迎来并购的高峰期。凌琳表示,近些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前些年可能是37%的年复合增长率,但是从2009年开始,这个步伐极大提高。近六年来,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了72%,这样的速度非常惊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机器人市场巨大,潜力巨大,可是我国的机器人市场更大一块比重是被外资品牌主导着,可以说这块市场我们暂时没有完全的话语权。”凌琳称。不过参照其它产业的规律,例如机床和工程机械,最开始都是被外资垄断,但是经过大约十余年的发展,这些市场都会被我国的自主品牌夺回来。“未来国有的机器人是否会夺回市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但是取决于一个速度的问题。”
在凌琳看来,我国未来机器人产业,首当其冲的是怎么样解决关键零部件的问题。其次是整体方案水平及品牌。
“中央高层力挺机器人革命,中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迎来了黄金时代。依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机器人作为创新技术的驱动器可以很好的融合、应用。”罗百辉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的是汽车和房产,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先进产能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机器人将承担起战略新兴产业转型的重任。
新闻链接
机器换人,7大家电巨头走在前面
工业机器人最早运用的是在汽车行业,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与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家电电子行业也加入了机器换人的行列。在人力成本、招工难、提高生产效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批家电电子制造企业及上游零配件企业,逐渐意识到“机器人换人”的作用,并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下面就来看看国内有哪些家电电子企业开始投入机器人进行生产。
格力
在珠海格力电器的注塑厂房内,塑料原材料经过各个机器的自动化操作,变为一个个成型的空调零部件,一只只机械手将成品放在传送带上输送到打包区,搬运机器人在厂房内穿梭运送各种货物,而员工只是站在生产线的终端打包成品的部件。
该厂厂长成海良说,这个作业区已实现机器和人分离,“去年以来,通过对机器人的使用和自动化的改造,厂房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人员从最初3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而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
实际上,格力电器早在今年初低调成立了三个新部门:信息化委员会、自动化办公室和自动化设备制造部。据格力电器自动化设备制造部部长段尧介绍,2011年格力电器已建成自动化样板工厂,培训了一批自动化技工,目前已在注塑工厂启动试点改造,年内将培训一千名自动化技工;到2015年,格力70%的生产工序将采用自动化设备。
格力空调董事长董明珠表示,格力将投入至少50亿的资金,在2年内实现70%的自动化生产率,拥有无人化的机器人工厂:“在1年甚至最多不到2年的时间内,企业的生产体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车间内已经看不到三五个人。”
美的
在今年的7月份,美的面临一次大裁员风波。据业内人员分析,美的此次裁员事件与机器人有关。这个分析并不是无根据,早在1999年即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于合资成立的机器人公司,该公司成为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机器人换人’是美的集团的长期战略。”7月25日,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常务理事会上,美的集团总裁助理王金亮表示,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少人化”等各种手段减员增效,是美的近年来转型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美的在‘机器人换人’方面的投入将超过10亿元。”
美的有关负责人梳理了2012年至今美的空调和热水器在“机器人换人”方面的成果。2012年,美的空调成立了专业的机器人设计加工团队,自主研发了电子、钣金加工装配机器人生产线。目前,在机器人应用方面,美的家用空调注塑生产线共计投入接近200台、总装成品下线超过100台,其他电子、部装装配机器人接近200台。美的热水器事业部针对线内品质、人机和谐、停线、防错等方面展开自动化改造,并已经在成品码垛、内胆端盖自动焊接等生产工序实现机器人或机械手应用。
海尔
“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日前,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出席某商业论坛时自曝裁员计划。无独有偶,在谈及海尔转型时,海尔集团董事会副主席、轮值总裁周云杰也特别提到,海尔未来的目标是要做“无人化工厂”。其实,海尔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动化设备减员增效。据了解,海尔洗衣机生产线原来90多人,应用自动化设备后,现在只需要30人,效率还提高了1倍。
并且,海尔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青岛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经营机器人及应用工程,电子设备及专机设备,仓储物流设备及物流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伊始,即从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应用这一高点起步,与哈尔滨哈工大联合成立机器人研究中心,并与意大利、日本等多家公司建立技术合作,依托国际技术合作,提高企业技术竞争优势。
公司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承接各种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通过国际品牌系统集成和先进的二次开发技术,分别可以完成自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功能,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通讯、物流、家电、工业电器、食品饮料等不同领域。
富士康
在经历了数连跳之后,富士康也加入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队伍,号称2016年要在山西晋城建成“世界最大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雇用120万名工人,雇用童工、员工坠楼以及群体性斗殴事件消息从2010年开始频频传出,令公司备受困扰。彼时的郭台铭更需要一个理由来稳定投资者,显然,百万机器人的计划听起来不错。
富士康为自动化备战多年。2006年前后,郭台铭办公室就聘请了一批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实验室的自动化技术专家专职富士康机器人研发,于2007年1月15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
富士康自行研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跟那些国外品牌机器人一样,也有一个清脆的名号--“FOXBOT”。这个单词的意味再清晰不过了。它是“Fox”和“Robot”的合体。
在技术上,富士康从不公开示弱。郭台铭罕有地描述富士康工业机器人研发状态的言辞之一,就是向媒体表示,机器人制造基础在于硬件、关键零组件、软件、系统集成以及远端遥控,而这五项技术现在富士康都有。
创维
创维是一家以生产电视、手机为主导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同时是中国三大彩电龙头企业之一,位列中国电子20强内,企业共有员工两万台。
创维在产品、技术、营销、资源以及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企业竞争力。创维不断推出的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背投电视、大屏幕纯平电视等新型全系列健康高清电视,先后获得“三年质量免检产品”、“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等称号。
创维这样一个大型电子企业,也开始步入“机器换人”节奏。2014年,创维也开始计划“机器换人”,近年来,创维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自动化研发项目组、自动化工装小组、设备维护组,并且不断增加对自动化生产、机器人研发方面的投入,购买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创维不仅成立多个项目组,同时成立了创维“311”工程项目共90项,涉及平板厂、机芯厂、模具厂、注塑厂、电源厂和元件厂。
上海日立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1月,由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75%,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投资25%合资组建而成,累计总投资46,580万美元。
作为一个合资公司,上海日立也在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上海日立自动化程度在家电行业中也是走在前端,到目前为止,上海日立的生产线上已经拥有180多台机器人。
上海日立有关负责人还提供了一组数据,详细对比了应用机器人后2013年生产线人数以及生产效率的变化:生产线改造前每班人数为10人,班产能为2949台,人均操作设备1.2台;通过“机器人换人”,投入机器人8台,每班人数仅为3人,班产能达到3392台,人均操作设备7.7台,人均班产能也从约295台提升至约1131台。
在2014年建项目接近50台,主要运用在各工厂的物料搬送、焊接、组装、捆包装箱等环节。其中,上海工厂钣金线已经实现了从投料到壳体成品全线机器人作业。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滨介绍了钣金工厂压缩机壳体生产线上“机械臂”机器人的工作内容:“料板被卷成圆筒形状后,输送到整形环节,机器人用机械臂上的一只‘手’快速抓起壳体,传至整形机器,然后用另外一只‘手’先把已整形好的壳体灵活拿起,送至下一环,再把之前抓的壳体准确地放上整形机器。一抓一放之间,一个转身即处理了两台壳体,一个壳体的处理时间不过几秒钟。”
雷柏科技
雷柏科技的厂房位于深圳的坪山新区,如果不是深入建筑内部,恐怕很难想象隐藏在时尚气派写字楼下的,是雷柏科技由机器人组成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而这种高效率、高科技的生产方式不仅是雷柏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它还有可能成为雷柏科技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雷柏科技的主打产品鼠标来看,2007年,雷柏科技拆除了生产鼠标的长流水线,当时做一只鼠标要三四十个人完成。拆掉长流水线后,雷柏科技推出了8个人组成的U形生产线。而到2011年,雷柏科技又开始用机器人生产线,同一道工序只需要2个人来完成。
对于机器人的应用,雷柏科技已经掌握了一整套规律和技术。雷柏科技从2008年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自动化团队,目前这个团队已经超过50个人。他们专门负责开发符合生产需要的机器人应用,以将其整合到有着不同工作需求的生产线上。
雷柏科技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曾浩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业务重心依然是无线外设领域,但我们会把工业机器人服务作为雷柏科技以后的新增长点之一来培育。我想把我们的专利跟机器人应用积累分享给我们的同行,顺便获利。”
雷柏科技认为,自身在机器人领域内的优势,恰恰就在于比竞争对手提前拥有了轻量级机器人的应用积累。曾浩表示,“我们是工厂出身做机器人,我们对制造比较懂,所以我们这种积累对很多工厂来讲是无价的,这也就促使公司决定朝这方面切入。同样,因为有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方面的成功案例,也使我们较容易获得机器人制造公司的技术与供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