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开始,国内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民工荒”。一个“荒”字,传神地描绘出人们在面对这种情景时的恐慌和无助。
8年过去了,这样的困局仍在持续。今年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劳动力首次出现下降。
面对这种情形,制造业重镇小榄将如何应对?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华锋制锁、中山亚萨合莱(原固力制锁)为代表的五金企业通过不断地引进自动化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大幅度减少普通用工量,同时实现产值不下降甚至增长。
对于那些仍旧在用工荒迷局中苦苦挣扎的企业而言,这两家企业的经验无疑揭示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工资五连调背后的困局
大学毕业之后,严炜就一直在中山从事人力资源工作,10余年间曾涉足电子、服装等多个行业,正因为在HR行业浸淫多年,他对中山企业用工趋势十分了解。2006年,严炜进入固力保安制品有限公司(现中山亚萨合莱)担任HR,此时中山最低工资标准仅为574元。到2008年初这一标准上涨到770元,2010年调整到940元,2011年涨到1100元。从今年5月1日起,这一标准将进一步调整为1300元,几乎是5年前的两倍。
“作为跨国企业,我们付出的隐形用工成本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差不多要多出20%”,严炜称,不断上涨的用工成本逐渐消减了国内的成本优势,这逼迫企业调整战略以提高单位劳动力产值。十年前,这里的主打产品是球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今固力已将重点转向智能安防、建筑五金等高附加值领域。
在小榄,另一大五金龙头企业华锋制锁也曾面对类似的困境。在2006年用工高峰期,该厂共有5000多名工人。然而,庞大的生产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员工流动性超过30%、关键工序严重依赖技术工、部分工作环境较差、工伤风险大的岗位无人问津、承包生产线的“工头”联合工人与资方讨价还价……
“2005年我们分析了未来的经济趋势,结论是普工招聘困难一定会长期持续。”华锋制锁副总经理张晓光说,“一方面因为工人的诉求比以前更高,另一方面因为通胀会不断推高工资报酬”。
摆在固力、华锋两大龙头企业面前的,也是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共性困难。面对困境,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地开始进行自动化改造和流程优化,以破解用工对企业发展的制约。
自动化设备使技工变成质检员
3月是出口五金行业的传统淡季,在华锋制锁占地面积达百亩的生产基地里,十多个车间依然繁忙。在压铸车间,成卷的铁皮源源不断地自动进入机器,在另一端则变成一个个锁具零件,工人只负责开关机、进料和整理成品。
“这样一台机器就可以顶9个人,熟手工人可以同时看三四台机器”,张晓光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种企业自主设计的机床不但减少了用工,同时大大减少出货时间。“以前换一套模具就需要半个小时,现在是模具自动更换,原来要3天干完的活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张晓光说。
而在抛光车间,工人们坐在一个个封闭式设备前,只需将门锁把手一个个放在传送带上,一阵打磨之后,从另一端出来的成品就已初步成型。“传统的抛光工序噪音大、粉尘多,月薪4000元还不一定能招到人。”张晓光说,“引进这种自动化设备之后,公司抛光工人已从900人减少到200人。以前必须负责抛光的必须是技工,现在他们的工作性质已经变成质检员”。
在固力制锁的冷铸车间,记者见到一种初具机器人性质的“自动取件机”,灼热的液态金属进入自动和模具被安放在设备上,铸成锁具零件后温度依然很高,长长的金属抓手伸进铸造设备内部将成品“拿”出来放在操作台,一切完成之后,工人只需拿起工具对成品进行简单处理。而在震耳欲聋的压铸车间内,一种新型的“连续冲压”机实现了多个工序一气呵成,带着耳塞和护目镜的工人们只负责喂料和验收成品。
“老式冲压机每工作一次都需要工人把手伸进去,稍不留神就容易出工伤,现在完全可以避免了。”严炜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自动化优化团队,仅老式冲压机就淘汰了上百台。
流程优化减少对员工依赖
在珠三角,五金制锁是一项传统的优势产业,产品、工序同质化,意味着工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抬升了员工流动性,如模具、装配这样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熟练工人,就成了各厂家竞相争夺的对象。
张晓光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到开工旺季,一些熟练工人就不愿意留在工厂加班,情愿在下班后赶到顺德、南海等五金厂“走穴”。熟练工一走,意味着整个车间瘫痪,而培养一个熟练工至少要三个月时间,这给工厂的正常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被动。
“我们去年的技改投入是465万元。”张晓光介绍,对于这种困境华锋的对策是:尽量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只留下一些关键岗位,同时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大幅度减少用工。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华锋制锁逐步斥资对设备进行升级换代,7年间投入资金超过4000万元,而用工总量也从原来的5000人减少到目前的3500人,产值和产量双双攀升。而固力制锁通过提高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生产员工也从2006年的2100人减少到目前的1500人,产值却超过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