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来,中国已使全球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但随着工资上涨和劳工骚乱增多,中国经济正在改变。这是否意味着它在全球制造业的统治地位行将结束?《经济学家》认为,尽管供给链出现新趋势,但新基础设施和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等因素,会继续令中国保持竞争力。
大量劳动力供给、高水平基础设施投资、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教育,令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产值最高的制造业大国。这使中国更加繁荣,同时也带来涨工资和改善工作环境的压力。通过对众多新兴经济体2013至2018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上涨的对比预测,我们发现,没有任何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增幅会超越中国。
在亚洲市场,孟加拉国常被视为将取代中国低成本出口制造业,然而,该国在缩小与中国的竞争差距方面进展缓慢:工资涨速快于中国,但劳动生产率增速仅为中国的一半。越南的工资增速与中国类似,可生产率增速相当缓慢。印尼状况如出一辙,且商业环境排名远远落后于中国。
2013到2018年,大多数国家的表面工资增速将慢于中国。但就经济规模至关重要的(商业)环境而言,仅有印度接近中国。而常被宣扬为(中国)对手的墨西哥、巴西和埃及等,生产率提高将极其缓慢。
除工资外,工厂搬迁还会考量生产成本、基础设施、投入和市场经营风险等因素。比中国成本更低但风险更大的是印度、印尼和菲律宾。只有墨西哥、秘鲁、波兰和台湾地区的相对成本和风险低于中国。未来几年,低成本制造商不会大规模离开中国而奔赴其他新兴市场。
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几年态势静止不变。对中国的制造业霸主地位形成直接挑战的,是位于其家门口的庞然大物:有望明年建成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即便如此,未来几年中国将通过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深层次工业实力,继续巩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