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压铸网/讯)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金模钢铁网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4%。业界直言,销售利润率不如银行利息,投资钢铁不如存银行。
问题在于,钢铁行业的冬天还有多长?6月4日,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及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作出了判断。徐匡迪称,目前中国产能利用率因工序、地区而异,中国钢铁企业的产能在不断释放,扩张冲动还在继续,2013年已开工项目为510个,在建投资规模2699亿元,如果上述在建、设计、规划项目全部投产,中国炼铁能力将达9.15亿吨,炼钢能力将达到10.2亿吨。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平稳着陆,钢铁过剩产能将达2-3亿吨。照此推断,预计中国需要5-10年才能完成去产能化之路。徐匡迪引用欧美先例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以后,钢铁产能都会严重过剩。欧盟花了接近20年的时间进行结构调整,才慢慢将过剩产能降至18%的合理水平。
欧盟在调整产能过剩时采用了两个阶段的做法:第一是1980-1990年,欧共体先是限制各国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资助,后又停止欧洲银行对钢铁扩产的贷款,但对降低产能的企业实行资助并安排再就业,称为“自愿限制协议”,实际上是强制竞争力的企业推出市场,这十年共降低产能3000万吨;第二阶段,即欧盟提出了钢铁工业重建计划。三年内再减2000-3000万吨。1993年12月欧盟工业部长会议通过对德、西、意、葡四国国有钢企的合理计划,四国政府向6家国企提供77亿美元,削减产能。
金模钢铁网首席分析师罗百辉认为,参照国际经验,通过企业间减量重组是消化过剩产能的合理办法,但对钢企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而在现阶段,钢企可通过优化配料、精细管理、客户服务使企业先保持微利运行。这些做法应成为中国钢铁企业走出严冬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