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近两年来,国家质检总局监督抽查显示:汽配产品的平均抽样合格率不到70%,一些重要的安全部件如制动器衬片、制动软管合格率仅为44.4%和33.3%。汽车配件市场鱼龙混杂,背后暗藏着无穷的隐患,亟待加以规范。
9月20日,呼和浩特市质监局执法人员正在一家4S店检查汽车配件
延伸阅读:
购买汽车配件“四注意”
我国对汽配产品生产实行十分严格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和“3C”认证管理。
汽车配件、装具产品中需要生产许可证标识及编号的产品主要有皮带,刹车油,刹车片,蓄电池,汽车香水等;需要“3C”强制性产品认证标识及编号的产品主要有:喇叭,防盗器,轮胎,汽车玻璃,后视镜,汽车锁,汽车照明灯等。
面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汽车配件市场,消费者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莫贪便宜。汽配行业假货的价格通常要比真货便宜很多,当然这是以品质的差别为代价的。所以若发现产品的价格与印象中的价格相差过大,就要提高警惕。
二、选择原配。车辆如关键部件出现故障,应该尽量去厂家指定的汽配点或维修站选购原厂正宗零部件,或者合格的副厂件。
三、仔细观察。某些不法商人将废旧配件经简单加工刷漆包装后冒充合格品出售,这些配件从外观油漆或性能检验即可鉴定真伪。有些新零件上有锈蚀斑点,橡胶件出现龟裂、老化现象,结合处有脱焊、脱胶现象,这样的配件多半有问题。
四、有无防护。大多数汽车零部件都在出厂的时候涂有防护层,如活塞销、轴瓦用石蜡保护;如果密封套破损、包装纸丢失,防锈油或石蜡流失,即便不是假冒产品也可能是损坏产品。
首府汽车维修设备
“持证上岗”
今年8月份以来,自治区计量院与呼市交通运输管理局联合,对首府地区机动车维修企业的在用计量器具展开检定。截至目前,已对15家汽车维修企业4S店的计量器具进行了检定,保证了这些计量器具“持证上岗”、准确可靠。
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维修企业的数量也随之增大,但首府地区机动车维修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维修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检查和鉴定机动车故障程度、零配件质量以及维修质量重要依据的计量器具,定期检定(校准)和依法管理、使用的观念普遍缺乏,机动车维修保养纠纷时有发生,由汽车维修质量引发的纠纷和投诉也日益增多。其中,计量器具失准是导致维修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加强机动车维修企业在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提高其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势在必行。
自治区计量院检测的计量器具和设备,主要包括用于车辆维修和零配件加工检验的百分表、量缸表、数字万用表、四轮定位仪、压力表、扭力板手、汽车动平衡机、汽车排放体测试仪等。通过此项检定全面开展普查摸底,自治区计量院将建立辖区内机动车维修企业的电子档案,并完成其使用的计量器具电子档案的建档工作,督促机动车维修企业按照国家标准有关规定配备适用于机动车维修及零配件加工检验的计量器具,并定期进行检定,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一律不得投入使用。
此次检定工作确保了机动车维修企业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准确可靠,同时也提醒有车一族,今后在汽车修理和养护时,可要求维修企业出示质监部门出具的仪器检定证书,共同督促机动车维修企业的新购置计量器具及专用设备“持证上岗”。
假劣汽配扰乱市场
多数车主需要“补课”
随着汽车市场的火热及汽配市场利润的日渐丰厚,众多的汽修厂、汽配店、装具店等相关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在汽配市场供需两旺的形势下,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摆在了行业管理部门面前汽配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呼和浩特市,由于汽配市场的配件来源多、渠道广,假冒和劣质配件时常出现,广大车主被深深困扰。为此,呼和浩特市质监局在全市开展了汽配打假专项整治。
呼和浩特市民郝峰买私家车已经5年了,爱车日常的各种保险费、停车费、油费等花销,已经让他在使用过程中感到“心疼”,因此在车辆维修保养时,便宜实惠的地方就成为郝峰的首选。
“4S店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比外面的维修店要高,但价格也太高,而且听说很多4S店的配件也是从汽配城买来的。有几次我就在汽配城购买了配件,可是用了又很担心质量问题。”郝峰说,发展汽车产业,除了营造良好的汽车市场,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包括汽车使用、保养、维修等在内的汽车售后市场,可目前汽配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据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各区均有4S店、汽配城,涵盖了汽车配件、用品、维护保养等各类项目。
呼和浩特市质监局执法督察局副局长孟中华告诉记者,该市汽配行业普遍存在配件来源渠道多,假冒和劣质配件充斥市场;行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方式传统,竞争水平低下;从业职员素质偏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汽配市场、经销商无资质认定等问题。
“通过我们多年对汽配行业的检查看,以下几类违法行为比较严重。”孟中华介绍,首先是使用、销售的产品无中文标识标注,这类不合格产品主要有雨刷器,坐垫,脚垫,抱枕等汽车装具;其次是使用、销售的产品无检验合格证明,这类问题在汽车贴膜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汽车贴膜市场比较混乱,琳琅满目的国际品牌,相差甚远的价格,让很多车主摸不着头脑。事实上真正好的进口品牌屈指可数,在名牌后加上一些字、符号的都是山寨货。”他说,还有些经营者使用、销售的产品无生产许可证标识及编号,无“3C”强制性产品认证标识及编号。
据了解,随着各地汽配城越建越多,客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无良商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开始制假、售假,而许多车主对汽车零件的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一些车主为省事、图便宜购买假冒伪劣汽车零件不但会对车辆造成损害,而且可能直接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比如,一些与电路相关的劣质零件质量不过关,会引发虚连,轻则造成全车匮电,重则引发短路,行车电脑等电器烧坏,甚至引发整车自燃。
制假售假以假乱真
执法检查常遇“闭门羹”
9月20日,记者跟随呼和浩特市质监部门的执法人员来到该市回民区京源港国际汽配城。两家汽配店的店员一看到执法人员,就开始张罗着关闭店门。很快,后面几排商铺的大部分也都“关门大吉”了。
在市场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的督促下,有个别商铺重新开了门,但大部分锁门的商铺并没有开门。
“大门紧闭,躲避执法的现象,我们在执法中经常能遇到,每次都得协调市场管理部门让这些门店开门。”一位执法人员说,“汽车配件市场的商品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使很多不法商家有机可乘,这也是我们开展汽配市场监管的一大难点。”
据介绍,目前汽配市场上的产品主要有3种,即正厂件、副厂件、假冒伪劣件。正厂件是由汽车厂家授权生产的品牌配件。副厂件虽不是由原汽车制造商生产,但是也是由正规零配件生产厂家生产,其产品的各项安全指标也合乎国家标准,与正厂件在质量上没太大差别。第三种就是假冒伪劣产品,有些产品上虽然标有商标和厂名厂址,但标注的却是知名厂商产品的零件编码;还有的干脆无厂名、无厂址、无商标,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这些零部件均由非正规厂家生产,安全技术指标不达标,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上存在的假配件在外观模仿上越来越像正品,有时一些销售点并不是全部出售假冒产品,而是在真货中夹带假货一起销售,这样就更具欺骗性,也不易让消费者及执法人员察觉。
专项整治初见成效
规范市场还需“治本”
治乱需重典。从2003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每年都要针对汽配产品中突出的质量问题组织专项整治。今年,国家又先后两次部署汽配产品专项整治活动,涉及制动器衬片、制动液、润滑油、汽车玻璃、轮胎、刹车软管、安全玻璃、后视镜、灯具等汽车配件,检查重点产品的“3C”认证情况和生产许可情况,着力整治汽配产品质量问题。
“我们的监管力度在逐年加大,纳入管理目录的汽配产品也在逐年增加。从4月初开始的汽配打假战役到现在,检查了各类汽车配件、汽车用品、维护保养店225家,立案65起。”孟中华介绍,此次打假执法行动在呼和浩特市各个区同时展开,克服重重阻力,对全市的汽配市场进行了彻底的排查。
此次检查中,回民区有两家经销企业因销售未经强制性产品认证的配件、使用未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汽车制动器衬片,分别被处以5万元和10万元的罚款。
重拳整治给制假售假行为以严厉打击,然而面对汽配市场存在的这些顽疾,如何“治本”才是关键。孟中华认为,强化部门协作是加大监管力度的好办法。他说,只有各监管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通报监管执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否则只能“治一时”。
孟中华提出,各部门及行业组织要加强对汽车生产销售商、汽车配件生产经营者和维修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产品“三包”、销售合同、按揭贷款、保险等销售服务,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经营户备案、台账、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对不规范的汽配经销企业,督促其尽快予以规范;同时还需要,畅通消费维权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提示,帮助车主提高鉴别和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