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跟汽车行业看似没关系,其实关联度很高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德国特殊化学品集团朗盛宣布:其全球最大三元乙丙橡胶(EPDM)工厂近日在中国江苏常州破土动工。该工厂总投资2.3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工厂设计年产能16万吨,是迄今为止朗盛在中国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投产。
除了橡胶行业的专业人士,可能没有多少人对朗盛这个名字熟悉。但是,说到三元乙丙橡胶(EPDM)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例如:车门密封条或者雨刮器,可能大家就一下子明白了。
无独有偶。今年4月份在北京车展(微博)上,德国汽车配套商采埃孚邀请媒体和汽车行业意见领袖参观车展,并在展馆逐一介绍其在各大汽车厂商上配套的传输、转向、底盘系统。采埃孚集团的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和底盘技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再结合今年以来自主品牌销量持续下滑,市场份额不断缩减的现实,笔者在思考这样一个命题:汽车的品质和销量与汽车配套到底有多深的关系?
近日,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乘用车的整体表现中,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继续下滑,今年前7月,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61.49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5.4%,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8%,占有率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数据表明,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继续呈现下降态势,7月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创2008年9月以来的新低。
按理说,自主品牌这些年在研发上不断突破,也不再单纯利用价格优势闯市场,按理说销量和市场份额应该不断走高才对。可情况却恰恰相反,甚至到了很严重的境地。
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品牌和品质。笔者认为,品牌差在时间上,品质差在配套上。如果在配套上不能快速突破,自主品牌不可能扭转这种颓势。
品牌是建立在产品品质和市场传播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自主汽车的品牌知名度差,可以归罪于品牌形成时间太短。但是,品质的外在反映主要在配套。汽车外观设计好后,配套的车身、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几大总成部分,包括上万个零部件。作为大宗耐用消费品,作为高精密度机械产品,汽车还要讲求各技术总成和零部件的协调配套。只有优质的配套,才能出优质的汽车产品。
而我们的多数自主品牌,在配套上,用肉眼就能看出差距。尤其表现在降噪、隔音、门缝、内饰等各个方面。即使外观有了长足进步,如果不在配套上做细、做精,如何能够与合资品牌竞争?在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当下,市场销量和份额焉能不持续下滑?
就目前市场上的汽车产品而言,纯进口车的配套最好;合资品牌次之;自主品牌最差。原因在于,国际汽车巨头都有成熟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合资品牌的许多核心部件和很多关键零部件还是进口的,国产化率的那一部分基本被掩盖了。而自主品牌为了降低成本,配套都是国内厂商,自然就差强人意。
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比较知名的主要有万向和福耀等厂商。
而国外的汽车配套商都纷纷盯紧了国内汽车产销量的需求,纷纷进入中国。
比如,每辆汽车使用近7公斤EPDM。在EPDM项目上,目前没有国产强势品牌。德国朗盛继2011年成功收购帝斯曼弹性体业务之后,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供应商。朗盛已在荷兰Geleen、德国Marl、美国Orange和巴西Triunfo建立了EPDM生产基地,总的年产能高达32万吨。朗盛以“Keltan”品牌销售各种等级的三元乙丙橡胶。未来几年,全球对三元乙丙橡胶的需求预计将以每年超过4%的速度增长,而中国的需求增长速度将达到8%——这主要受到汽车和建筑行业的驱动。在未来数年,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三元乙丙橡胶进口国。
还有变速箱和传动系统的采埃孚。采埃孚以变速箱和传动系统为主要业务,目前在全球有超过120个生产基地,6个研发中心。而自1984年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生产基地已超过20个,并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与中国众多汽车厂商都有合作。中国市场销售额目前已占采埃孚全球的20%以上。
还有大家熟悉的博世等等。
因此,笔者建议,汽车相关部门应该统筹汽车零部件配套商的发展规划,尽快建立起中国汽车配套商强势品牌,这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