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四川高标准配套建设中国西部钣金模具产业园

2012-06-25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  2011年,四川省GDP比上年增长15%,总量达2.1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八。今年一季度,13.1%!四川GDP同比增长又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

  2011年,四川省GDP比上年增长15%,总量达2.1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八。今年一季度,13.1%!四川GDP同比增长又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四,在全国前10位经济大省位居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增速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7%,增速全国第一。

  最近5年,四川GDP年均增长13.9%。对于遭受过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的四川,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双高”的实现显得格外不易!

  “GDP从1991年突破1000亿元到2007年突破第一个万亿元,四川用了16年时间;而从1万亿元台阶跃升至2.1万亿元,仅仅4年时间。2011年,四川平均每天新创造的价值,相当于1978年时4个月创造的价值之和。”谈及“双高”,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不胜感慨。

  唐利民清楚地记得,2007年12月27日召开的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了“把四川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会后仅10多天,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来袭;此后几个月内,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又接踵而至。

  “原地起立”、“跳起摸高”、“爬坡上坎”、“负重前行”……在灾害面前昂首“雄起”的四川人民,不仅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还将这段经历最严峻考验的艰难时期转变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跨越时期。

  “加快发展”,既是四川经济工作的总体取向,更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从而引导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引导出了巨大的潜在能量!

  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特殊形势,四川省委适时作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决策,划出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上行曲线。

  努力于“快”、服从于“好”。这是四川省对其经济发展总体取向的另一种表述,也是四川近几年来扎扎实实的实践。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透过一组数据发现,四川经济规模与速度“双高”的跨越发展,既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与强劲发展态势相伴的,是经济结构、工业化水平、城乡区域关系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转折性、跃升性变化: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成为富民强省的主导力量;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柱产业的“托举效应”,以及自主创新的“引擎效应”均日趋明显。这表明,四川的跨越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础之上的优化发展。

  ——西部交通枢纽主体骨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向“西部中枢”、从“内陆盆地”向“西部门户”的重大转变,未来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这表明,四川的跨越发展,是建立在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基础之上的蓄势发展。

  ——从“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转变,财政保障水平的历史性提升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强支撑,“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是“十五”时期的3.8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表明,四川的跨越发展,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惠基础之上的和谐发展。

  “加快发展,反映四川作为西部省份需要坚持的发展取向”。省委的这一判断,包含着对四川省情的清醒认识,也包含着对“四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一重大使命的深刻领悟。

  作为西部省份,四川将其自身发展基点的定位概括为“三最”——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

  “到2020年,四川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GDP年均增速需要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省统计部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省委这一决策依据时说,四川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就是对全国“稳增长”大局的一份贡献。

  切实找准着力重点,不断打造发展动力,是四川经济近几年来实现跨越发展的秘诀之一。

  2011年12月召开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人们发现省委工作报告里出现了一个变化:着力重点中新增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并且被置于“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之前。

  所谓“两化”,指的是工业化、城镇化。作为西部省份,四川目前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按国际通用的反映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3个指标,即人均GDP、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衡量,四川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落后于全国水平。另一方面,与我国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态势相一致,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过去5年,四川年均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近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全国水平,城镇化年均增速比全国水平高出约0.5个百分点。可见,与全国的差距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已经出现。

  “与全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平稳增长不同,四川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黄金时期’。”省经信委主任王海林认为,工业化可以创造生产和供给,城镇化可以创造消费和需求,两者协调推进的战略思路,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不谋而合。

  “两化”互动给前些年更多依靠投资拉动和工业为主的四川经济格局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不是在建楼,而是在造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的沙盘上,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环绕在波光粼粼的湖畔,掩映在绿树成荫的道旁,令人产生对“产城一体、园城一体”的直观印象。按照规划,试验区建成后,将不仅是具有科技城特色的总部基地和百亿级产业园区,更是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新区。

  有“重装之都”美称的德阳市,高调提出“加快打造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委书记李向志介绍说,“德阳的城镇化发展多年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发展,根据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补齐服务业这块发展‘短板’。”

  2011年,德阳服务业创造的地税收入超过全市地税的一半以上,达到55%。“不仅要让百姓住上好房子,还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李向志说,在新一轮规划中,德阳不仅将成为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还将成为四川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行动正在全省各地展开:德阳、自贡、广元新增为省级试点市;宜宾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广元、巴中、达州等地则借力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凉山州新建了334个彝家新寨;甘孜州和阿坝州近50万名藏区牧民实现了集中定居……

  在距离北川老县城23公里的永昌镇上,北川新城静静地依偎在安昌河旁。宽阔的步行街、崭新的民居,齐备的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整个城区现代而又富有民族特色。与新城隔安昌河相望的吉娜羌寨,在落日余晖下显得典雅而古朴,错落有致的羌家碉楼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如今寨子已成了热门的旅游景区,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生意……

  据当地同志介绍,汶川已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将城镇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规划与要素保障相衔接,大大提升了资源整合能力,有效实现了“高点高起”目标。目前,当地正按照“一个基地、三大工程、三条走廊”的发展思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北川文化旅游产业。

  “总体定位: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在成都市规划馆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展区,320平方米的巨型LED显示屏上。

  “天府新区的建设,将带来榕树效应、聚变效应。”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说,“天府新区的核心功能可以概括为‘一门户两基地两中心’,即内陆开放的门户;万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万亿高端制造业基地;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国家自主创新中心。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它必将生长出产业的密林,辐射出经济的热能。”

  “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四川的区域经济版图将为之改变。这一新的“增长极”将提升成都市要素集聚、辐射带动和创新发展能力,有力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取势,借力发展,四川各地州市正抓住这一机遇,竞相融入成渝经济的大棋局。融入成都经济圈,使什邡、绵竹等地震重灾区承接产业转移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据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了解,目前什邡经济开发区依托“一区两园”,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和食品产业;绵竹经济开发区抢抓富士康、仁宝、联想等电子信息产业巨头在成都建设生产基地的机遇,高标准配套建设中国西部钣金模具产业园;华晨汽车南方基地花荄工厂总装车间,则承接了辽宁援建绵阳安县最大的产业项目。

  而那些未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域规划的地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愿望同样迫切。

  “我们的心胸不应像深山沟一样,我们的视野不应被二郎山挡住,要更宽广、更开阔一些。”甘孜州发改委主任黄河说,甘孜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发展工业缺乏诸如物流、人才等要素,“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善于借势,‘硬融入’成都经济区。”

  今年5月初,甘眉工业园在距离成都50公里处的眉山市设立。通过合作,眉山可以分享甘孜丰富的电力资源和矿业资源,而甘孜将在300公里之外实施“再造一个产业甘孜”的发展蓝图。对口援建甘孜的浙江省也对这一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并且引导当地企业产业向园区转移。黄河表示,他们还将与更多地区进行此类合作,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壮大自身。

  5月8日,我国内陆省份与新加坡的首个大型合作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在天府新区破土动工。四川成为第一批与新加坡建立双边合作机制的中国内陆省份,标志着四川对外开放战略的又一次跃升。

  充分开放,一直作为四川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四川通过“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四川开放型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内陆盆地”变成了“开放高地”。

  201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近5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15倍;外商投资实际到位突破110亿美元,居中西部各省之首,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近50亿美元,分别是10年前的17倍、12倍;引进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083亿元,同比增长32.7%,10年跨越了两个千亿元台阶。

  今年一季度,由全省招商引资系统跟踪促进的1220个第十二届西博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已履约1061个,履约率达86.97%;开工922个,开工率达75.57%;到位资金1149.33亿元,资金到位率达17.92%。

  “以前我们搞国际化,目标是‘长虹的国际化’;而现在的思路则是‘国际化的长虹’,旨在整合全球各类资源为我所用。”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体斌向记者介绍说,长虹正在实施从装配型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从纯制造业向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服务业,以及从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的“三大转型”,致力于全球化配置资源,海外市场将成为主要增长来源。

  2011年,四川招商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占全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42.2%,对GDP的贡献率为16.6%,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在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下,今年1至4月,四川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8个,实现合同外资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实际到位外资31.9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开放已经成为四川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拉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动力也在不断积蓄。

  “引进IBM、英特尔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们贡献了多少GDP和税收,而在于它们充当了我们产业发展的‘老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韩春林说,通过外来资本的拉动,成都高新区连续10年保持了产值25%以上、财政收入30%以上的“井喷式”增长,进出口占四川全省的90%。“我们一直在思索:这样的‘井喷式’高增长究竟能‘喷’多久?结合经济形势和自身情况进行研判后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高新区仍会保持20%至25%的增长。”

  一方面,原有龙头企业不断增资并带动配套企业进入,仍有可能形成项目增量;另一方面,成都高新区近年来将招商引资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涌现出一批快速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在高新区的孵化园中,上千家小企业正在守候属于他们的机遇。“那时还有人心疼这些地皮,说是如果开发成房地产,得卖多少钱啊……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选择对了!”随着高新区的中小企业相继进入成熟期,一批规模不大却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单打冠军”、“迷你龙头”崭露头角,24家上市公司占了成都的50%以上,这其中正蕴含着引领新一轮增长的新动力。

  今年一季度,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2870.1亿元,同比增长15.8%,对GDP的贡献率达68.2%。

  今天的四川,高位增长态势已经确立,竞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正在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高位求进、奋力争先,继续保持领跑西部、追赶东部的发展劲头!

 

(责任编辑:张玲玲 )
下一篇:

一带一路 | 日联科技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正式开业

上一篇:

重庆重点打造压铸科技产业园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