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11月,保守统计,我国大大小小近4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11年全年创造约2万亿元的总产值,同比去年的1.6万亿元增长20%。
在整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零部件行业也在风生水起,但整车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正在蚕食着零部件行业的利润率,整车厂降低成本、保证利润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全球采购平台的建立越发使得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危机凸显。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生产规模小、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相对不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致使零部件配套体系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产品开发投入不足,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的同步产品开发能力难以形成。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国内零部件行业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0%,远低于世界汽车发达国家的集中度。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内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已逾8000家,但85%以上是民营企业,而且绝大多数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不足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15%,而且这些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其余10%涉足高端产品的企业绝大多数也都与外方进行了合资。
在国内零部件龙头企业中,其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在某一个单一领域或单一产品,缺乏具备综合配套能力的大型零部件集团。如万向集团(万向节等)、潍柴动力集团(发动机)、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变速箱)、上海延锋江森座椅公司(座椅)、浙江亚太机电公司(ABS,液压制动件)、瑞立集团(制动系统)、福耀玻璃工业集团公司(玻璃)等大型零部件企业,由于产品线单一,无形间削弱了其整体竞争力。
零部件龙头企业产品线单一,制约了形成综合配套供应商的机会。国内除了少数大型零部件企业具有多企业(同一领域如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等类型企业)配套能力之外,其余大多数都依附于某一主机厂或者某一级供应商或二级供应商周围,如长春的一汽、湖北的东风、上海的上汽、重庆的长安、广州的广汽、安徽的奇瑞/江淮、浙江的吉利、山东的重汽/中通等,这些主机厂周围都聚集着一大批零部件制造商,他们的产品也是紧紧围绕这些主机厂而按需供求,缺乏更大范围的市场拓展远见,难以做大做强,在业内难以形成气候。
零部件聚集带来的地域规模性,可以资源互补,降低物流和仓储等成本,但要真正做大做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升核心技术,实施整合优化,强强联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效应,才能不断应对外资零部件企业带来的冲击,也唯有如此,才能在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