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治冰离职带来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比亚迪又上演了“一条微博引发的骚乱”。
28日晚21点,比亚迪内部员工在百度贴吧比亚迪吧设立了“比亚迪裁员人走茶凉心也凉”为主题的贴子,曝光了比亚迪裁员事件 “在裁员了,30%,不给任何理由,直接裁员……”
29日晚20:52分,比亚迪员工又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消息称: “2011年8月29日,比亚迪汽车销售所有营销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前全部寻找生路,就这么突然被辞职了,突然想到了夏总离开的原因。”
同时,比亚迪贴吧上也曝光了比亚迪裁员更为具体的内幕:“此次裁员的是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不干其他事业部的事情。裁员貌似不是30%,目标是把2600人裁到800人,第一步先裁1000人。貌似要把准备裁掉管理人员安排到11部做车间工人。坚持不住的就自行离职,不去的以旷工辞掉。”、“#比亚迪#暴力裁员,汽车销售所有营销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前全部辞职,在此期间一个月可自由找工作,没有所谓按照劳动法赔偿工资的规定,强行解除合同。冷静,冷静是最后的狂欢,早上还是S6销量一片大好,现在就宣布解散,没有套路。”
比亚迪总经理助理李云飞于29日晚23:26分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简单的回应消息:“只是销售公司正常的人事调动,营销部没有撤销,也没有解散。人员调动只是为了更好的提升销售服务水平,提高内外部工作效率。谢谢”
不得不说现在的信息的流通速度和流通平台让企业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比亚迪人事变动的真相只有一个,众说纷纭,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一个说法,来自比亚迪高层的说法,想必此时他们正聚首在会议室中商讨着这次的危机公关该如何去做?是“粗暴”对待员工,是没有“人情味”?还是企业迫于无奈的战略需要?
我们抛开这个孰是孰非的选择题,回顾一下比亚迪上班年的情况和夏治冰离职以后他个人的一些陈述,可能就会对这个难辨是非的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比亚迪仅仅上半年利润下滑89%,仅为2.75亿元(4300万美元),主要原因是汽车销量下降、竞争激烈以及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上半年共销售汽车220131辆,同比下跌23.4%。汽车销售收入下降26.5%,为95亿元,毛利润率下跌10.7%,仅为16.2%。比亚迪的主体销售车型包括F3、F6和F0,在政府取消车辆购置税补贴后均销量大跌。去年比亚迪制定的2011年销售计划是80万辆,相对应的销售体系也是按照80万辆来建立的,今年销售市场持续低迷,销售目标没有达到的情况下,人却招了一批。去年比亚迪的销售网络疯狂扩张所带来的苦果不只只是销售商退网这一个风波,这种“急功近利”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会慢慢的在企业内部扩张开来,渗透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说到这,又不得不说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比亚迪会出现这种风波?
夏治冰离职后曾利用微博对经销商道歉,“由于我个人的急功近利,误导了公司及销售团队。我定的策略对商家苛刻。我要求过高,团队压力过大后管理渠道用力太猛。伤害了经销商朋友。于此致歉!相信公司今后会善待已陪我们渡过了困难期的1000经销商。”夏治冰直言不讳的说出了“急功近利”四个字,然则,这不仅仅是他个人存在的问题,是整个比亚迪集团存在的问题,总是以销量说话,想起了在长城H6发布会上魏建军就记着的问题做出的回答:“我们从没有追求过“量”的概念是看利润能不能保证,能不能把质量做得更好。媒体朋友问:很多品牌到了50万就下来了,长城会不会也要下来?我说:利润如果能增长100%,我宁愿在50万之内,哪怕10万也行,我们不争“老几”,品牌不在于占有率不在于销量,而在于品质和品牌附加值。”当然这个不能做横向比较,比亚迪自有自己的企业理念,但是之前的销售商退网事件加上现在的裁员风波,企业的形象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内部的人事问题,一连串的信任危机会让比亚迪举步维艰。员工内部对于企业的认同感,信任感,归属感的下降对于现在正处在要“杀出血路”的比亚迪来说无疑又是一道伤。
有很多分析认为此次比亚迪裁员事件是夏治冰离职后内部的“大换血”,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如果单纯的是为了“换血”此次的单价和动作未免都有些太大,多少让企业有些招架不住。
时间会说明一切,时间也会证明一切,在比亚迪没有正式的对这次“裁员”事件作出解释之前,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猜测,但是不管怎样,在如今的行业状况下,全力开拓,打破窘境才是企业最最应该考虑的问题。(作者:何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