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奖是我市第一个以奖励企业创新为主的重大科技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自2008年市政府颁布《株洲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办法》以来,我市共颁发了三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奖,全市近40家企业和单位的96个项目受到表彰,总奖金超过600万元。由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奖奖励力度大,奖项设置科学实在,极大地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的积极性,全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项目的实施,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三年来,全市共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00多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富民强县计划、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计划及省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48项,争取部省资金近2亿元。96个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项目共88项,占获奖项目的91.6%,其中企业以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共86项,占企业获奖项目的97%。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明显突出。
其中,株洲时代集团相关企业先后申报和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17个课题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并被列为 “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使我市在电动汽车用电机、电控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工程化能力以及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创新产品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推进
近三年来,全市企业每年新开发省级以上新技术、新产品达200多项,多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三年中共22个创新产品获得奖励,占获奖项目的23%。创新产品的持续开发,有力的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787亿元,居全省第二。
其中,南车株机公司开发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功率六轴电力机车和我国自重最轻、动力性能最强的A型地铁车辆,开启了我国高端城轨交通车辆自主研制的新时代。在占领国内60%以上市场的同时,该公司以上述产品自主技术为基础,加快出口产品开发。2009年,先后获得新加坡地铁工程维护车和土耳其轻轨车订单,成为中国首家将整车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和欧洲市场的企业。2010年,公司地铁车辆和动车组分别出口印度和马来西亚,实现该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突破。
三、创新平台的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了轨道交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航空发动机等多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三年中共17个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获得奖励,占获奖项目的18%。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其中,我市首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10年,在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正式启动。据了解,“株硬”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紧紧围绕纳米硬质合金制备技术、粗晶硬质合金制备技术、涂层及刀具技术、硬质合金使用技术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将引领我市硬质合金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我市在全国硬质合金产业发展的地位。
四、创新成果的转化,彰显企业的技术创新成就
近3年来,全市企业每年新开发省级以上新技术、新产品达200多项,共有60多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或省级科技奖励,在轨道交通、陶瓷、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全市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率超过80%。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2000件大关,达到2276件,同比增长19.7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38.7%,超全国平均水平(24.1%)14.6个百分点。通过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显着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
其中,株硬是湖南省首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之一,累计申请专利359项,获得授权专利243项,入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全国百强,居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之首。近3年来,株硬共奖励专利和技术秘密183项,兑现奖励60余万元,具有专利和技术秘密的新产品、新工艺提成奖励290余万元。
五、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奠定企业技术创新基础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进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科技领军人才”奖是我市对科学技术领域能够引领行业、产业发展的人才奖励,共有10多名科技人员获得该奖项,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硬质合金、航空发动机等领域。这些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大都具有较高的成熟度,能够在短期内进行产业化生产并形成规模。
其中,以郭淑英领军的湖南省电动汽车团队,当初由9个人成立的电动汽车项目部,到目前拥有200多名专业从事电动客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的研发队伍,累计开展科研项目50余项,目前拥有授权的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18项、授权软件着作权7项,企业标准40余项。以该团队为技术核心的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汽车科研、生产和销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