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深耕,二十年积淀,二十年沉浮。从1991年沌口开发区成立至今,武汉汽车产业成功跨越千亿。站在全新的高度,脚下的一片热土,是一座纵横百余平方公里,正在崛起的汽车产业新城。
这座汽车新城,对巍巍大武汉而言,意味着什么?
七大整车厂百万产能
从轿车生产的空白,到如今气势如虹的千亿产业,武汉市汽车产业蜕变之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30万轿车项目争夺战”的胜利。
80年末,二汽上报国家的30万辆轿车项目获批后,全国有12个省市提供了113个厂址供其选择。“汽车产业差点花落别处。”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严士成回忆说,当时全国往二汽提供的选址材料,全部得用卡车来拖。
为争取项目落户,武汉市承诺按照沿海特区的投资环境标准,在轿车主体工程上马前完成了供电、电信、港口等11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年开发区起步阶段5.5平方公里土地上,武汉市政府足足投入5亿多资金。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一大手笔投入,带来武汉汽车产业高速发展。1993年2月26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破土动工,30万辆轿车总装厂正式落户武汉;同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设立1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1995年9月,第一辆富康车下线,武汉制造的汽车开始驶向全国各地,11年后的2006年,汽车产业产值达540亿元人民币,超过钢铁行业的454亿元,首次跃居为该市第一大产业。
因车而兴,因车而起。如今,沌口开发区经过多次扩容之后,在百余平方公里范围内,云集了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东风渝安、东风电动车等7大整车企业及近2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近百万辆产能,今年武汉整车产销目标冲刺70万辆。
零部件企业不请自来
今年前十个月,开发区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值200.39亿元,同比增长73.01%,增幅连续8个月超过整车。“从请不来到不请自来。”招商局局长助理张晓武称,开发区建设的前十年,因为产业链和市场不成熟,很多零部件厂家都不愿意来投资,而如今这一局面已经完全改变。
随着开发区汽车产业的突飞猛进,零部件工厂正挤破了头想进来。今年前九个月,开发区共新批用地项目18个,总投资93亿元。截至目前,开发区法国企业在此投资总额已达21.57亿美元,日资企业直接投资总额近10亿美元。
更令人欣慰的是,开发区核心零部件缺失的瓶颈,正在一步步打破。继东本发动机项目在开发区落地,东风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项目已实现投产,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也将在未来5年内实现自主研发。
车贷规模8年涨16倍
来自武汉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汽车工业产值每增值1元,给上游带来约0.65元的增值,给下游带来是高达2.63元的增值。汽车产业跨过千亿产值门槛,给上下游企业带来3000亿元财富。
武汉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今年前9月份汽车工业产值896亿元,增长56%,这一大涨直接带动了上游相关产业。同期武汉生产钢材1828万吨,纺织品产值174亿元,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293亿元,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2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25%。
而且,汽车产业对交通、物流、金融、售后等下游产业拉动效应更显著。近8年来,武汉公路货运周转量从54亿吨公里,激增到目前230亿吨公里,已经翻了4倍。
汽车类金融业务受带动增长也十分迅速,武汉市汽车消费贷款,近8年来狂涨16倍,从2001年贷款余额2.91亿元,到2009年末已达48.92亿元,增长15.8倍。2003年武汉车险保费共5.42亿元,去年底已达21.57亿元。
未来5年增9万就业机会
武汉市第一代汽车熟练工人,当时最尖端的技术是用榔头砸出“子弹头”流线面包车。如今沌口聚集5万人的高素质汽车产业大军,他们更擅长高效率的自动机械化作业。记者在神龙公司第二工厂看到,生产线上车身半成品缓缓输送过来,工人使用机械臂轻轻吸起车门,自动校准安装位置,并上紧螺丝,10秒钟不到,车门就精准地安上车身。
站在千亿产值的汽车产业,技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车企用人普遍“喊渴”。
“月薪3000元,都难招焊工。”神龙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称,今年以来,神龙公司员工工资整体平均上调20%左右,尤其是加大了对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调整幅度,其中部分一线工人工资上涨幅度高达50%,还通过加大员工餐饮补贴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改善了员工福利。即便如此,依然缺乏熟练工人。东风本田也表示,随着产能扩充,工人数量需要大幅增加。
据沌口开发区经发局测算,未来5年内,东风渝安20万辆项目投产,东风本田第二工厂24万辆产能,再加上神龙汽车30万辆第三工厂投产,以及东风乘用车24万辆达产,仅仅整车厂就需要1万个一线操作工人。根据目前通行的1:8比例计算,沌口汽车产业将再创造近9万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