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再制造”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可以让坏损的零部件在走完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的全生命周期后“重获新生”,帮助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以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约原材料70%,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随着市场的健全和规模的扩大,再制造业的毛利率将远高于新品制造业的毛利率,实现看得见的经济效益。能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二者兼顾,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理应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而即使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一个朝阳产业的茁壮成长还是需要从最现实的事情做起:
首先培育市场需要扭转消费者对再制造零部件的种种误解,让更多消费者接受使用再制造零部件的理念。再制造零部件不等同于简单的敲打维修,也绝不等同于二手货,而是完全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原有产品进行修复甚至是升级。要确保消费者使用再制造零部件是用低于新品的价格,获得和新品一样的质量。同时相关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专业的经销、服务体系,确保消费者购买再制造零部件享受和购买新品一样的便捷服务。
再者产业的发展需要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应该制定严格的再制造行业标准、质量标准,规范再制造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并且让有资质的再制造企业享受到一些优惠,梳理解决废旧件回收不畅通等制约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让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
当然,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成长还有重要的一点———加强再制造关键技术的支撑。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所说,“再制造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即使目前我国已拥有再制造寿命评估、再制造关键技术、再制造质量控制等1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但是零部件再制造终究是个复杂的领域,还有许多命题等待研究和破解,因此需要加强再制造技术创新,建立竞争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突破再制造领域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并且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只有国家、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的多方努力,才会加速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