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黄奇帆演讲实录。
黄奇帆: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世界是可以重组的》,这是几个人在聊天的时候谈到世界是圆的,世界是平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后来有兴趣就把它写成了一篇文章,最近财经杂志的记者来采访我,有一个应答,也发表了一下。
我今天借这个题目就是要讲,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更多的依赖重组摆脱困境,在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的阶段,更要多依靠重组的思维来抓住机遇。
什么是重组呢?从经济学上讲也就是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从哲学上讲,重组和哲学上的一个定义,我们说一切事务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动,这种运动是有条件的,事务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一定的运动状态或者趋势,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的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重组,重组就是在改变事务的一些运动的外界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是可以重组的。
我们平时讲创新,讲改革,改革和创新也是一种重组的行为。人为什么要重组?作为一个管理者,一个企业家,一个社会的领导者为什么要重组?什么情况下要推动重组?并不是每时每刻每天每个月都要想重组这件事,大部分时间还是按常规办事,如果整天想重组会有精神病的。
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要考虑重组,第一你如何想超常规的发展,你可能就要超常规的行事,可能要从重组的行为想一些措施。
第二你如果想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长周期的问题,五年十年前就有的问题,你的前任的前任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真想解决,你可能要用重组的思维,因为老方法不行,如果老方法都行的话,现状的办法都行的话,你的前任和前任的前任可能都解决了。
第三如果是广泛存在的问题,你这个省,他那个省,你这个企业,那个国家的企业,各个地方广泛存在的问题你如果想解决,那可能要重组,因为常规的办法你没有想到别人也想到了。
第四如果你要摆脱危机,不管是经济危机,企业危机还是社会危机,你可能要用重组的思维去想办法。
第五如果在一个新的时期,新的阶段、新的条件下,你要发展,可能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就要用重组的思维去想问题。也就是说大体上可以划出五个情况下,你可能要启动重组的思维。
重组的方法一般也有五种。
第一种就是边界条件改变一下,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几十年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多、债多、社会负担重的问题,一个企业90%以上的负债率,50%以上的冗员还承担着各种负担,任何一个企业家当这种企业的经理都当不好,所以实际上是把边界条件进行改革,当年朱总理90年代的企业改革,实际上下岗再就业,帮助消除企业的冗员,债务剥离,去年了1万5千亿的债务,使国有企业负债率下降,把社会负担转移掉,各种社会负担转移给社会,企业不再承担。实际上当把这些边界条件调整了以后,许多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刚才李荣融讲到的这个十年,国有企业的伟大成就应该说是90年代中后期国家把国有企业生存的边界条件调整以后产生的效果。
第二种就是资源优化配置,我们很多企业强强合作,实际上都是资源配置的结果。
第三种就是利益蛋糕重新切分,本来是这么分配的,现在为了一个新的局面和新的目的,把这个蛋糕重新调整,调整了以后形成新的格局。
第四就是企业内部或者一个系统内部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我们企业包装重组上市是一种重组,社会或者各种事业单位都是一种重组。第五种是管理方法和政策措施的调整也是一种重组的行为。
在重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方式和原则呢?第一重组要把握机会,稍纵即逝,你过了这一会儿可能成本大大提高,或者是适得其反,所以重组是讲机遇、条件和时机的。第二重组不是群众运动,是有权利的人和有资源的,有实力的人之间的一个合作,不管是对手还是战略伙伴,总之企业之间的重组,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重组是这个企业进行的默契和合作。第三重组的时候应该是利益均分,实现多赢的多少,比如说一个原股东可能要退出,债权人不能过分的赖帐,不能赖债权人的帐,股民的利益你也要保障,那么在这个方面都有利益,都要退一步,都可以进一步有一个利益多赢的。
我们现在看美国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拯救各种金融企业的措施,都是和这些重组的概念有联系,我们国内的各种社会改革或者企业改革,经济改革也和重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这里想讲一个重庆政府在经济危机这一年中我们做的一件事,这是和重组有关的,但是也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有关的一件事。
就是在金融危机中大家都有一个概念,危机中有机,危机中往往技术革命会带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成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种技术革命帮助这种经过走出困境,我们现在都在说经济危机中是什么样的技术成果呢?讲到低碳经济,讲到新能源等等,但是很重要的有一个新技术就是信息产业当中,由于集成电路现在的发展,一个笔记本电脑的功能比20年前IBM公司的巨型机还大,这是集成电路的发展产生了这个效果。
另外面板显示屏的发展替代了彩管波扩这样的显示系统,这样就使得台式PC机都可以变成薄型的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脑上网不要拖着尾巴用光纤光缆,而是可以像手机一样使用。
所以在金融危机中有一个产业,就是笔记本电脑,不仅没有市场萎缩,每年涨30%,到2012年可以翻一番。也就是说去年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几乎都萎缩20-到40%,笔记本电脑是增长的。08年笔记本电脑市场销售1.6亿台,可以预测,2012年当年的销售量会到3亿台以上。这个认识是世界电脑巨头的共识,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觉得所谓抓机遇,抓一万亿销售值的机遇就要抓这个,甚至这个比低碳,比新能源汽车还立竿见影。
所以重庆市政府我们去年应该说直接行动,我自己跑到硅谷跟惠普的总裁讨论这件事,我们经过讨论以后取得了共识。就是在重庆惠普来建立一个3600万台笔记本电脑的基地,这个基地不是原有的1.6亿台在沿海分布的再转移到重庆来,而是新增的1.5亿台里。
惠普认为它是全球笔记本电脑最大、最重要的企业,它至少要囊括三分之一,就启动新增的36万放到重庆,他们考虑放到重庆自己不生产,设计销售,生产制造外包给台湾,就让台湾三家企业,富士康等三家各做一千万台在重庆,这三家企业到了重庆,他们也不会只为惠普一家,因为他们这三家企业也为宏基、苹果和戴尔、东芝等其他的电脑厂商待工。
所以他们在重庆接受了惠普3600万台,对重庆来说,这样一个产业基地签约、开工意味着什么?有五个积极的意义。
第一重庆的产业结构变革了,重庆到去年为止,8千亿工业销售值,这个8千万台笔记本电脑,如果三四年以后全面投产,它整个的零部件加整机的销售值就是7千多亿,再加上配置打印机就是8千多亿,几乎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如果2012年工业的工业有2万亿的话,笔记本电脑会占35%以上,也就是调整了重庆西部原有的傻大黑粗的产业结构,把轻工业、电子工业和高科技产品这一块上去了,这个结构调整可以降低能耗,降低各方面的污染,整个的产业结构取得提升。
第二西部一般比较比赛,沿海地区以及整个中国25000亿美元的进出口额,中西部地区都是很小的一块,重庆在08年全部的进出口也就是100亿美元,但是这个项目,因为是8千万台电脑全部出口,所以一个项目进出口额就是1千亿美元,实际上就是重庆成为西部的开发高高,整个的量就调整过来了。
第三不仅是工业发展,会带来航空物流,铁路汽车的各种运输,还有贸易结算,第三产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也都大量的跟进。
第四也调整了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这个项目要4万就业的群体,包括大学生和蓝领工人都是信息产业的背景。从这个角度,重庆几十个大专院校,包括中专职业学校,可能培训人员的结构都要调整。第五当然也缩小了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我们整个07、08年1.6亿台笔记本电脑,中国沿海地区生产1亿台,东南亚和印度生产五六千万台,基本分布在沿海,内陆地区22个省一台电脑也没有,如果这些分布在四个地方,重庆就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同时也是亚洲世界最大的一个基地。
[nextpage]
我们凭什么说讨论一下就可以产生这样一个效果?是重组的效果,我们可以说是三个重组,三个重组的模式吸引了跨国公司在重庆。第一这个重庆搞这个项目不是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也不是沿海劳动力成本各方面邮电煤运要素便宜了,成本高了,而是金融危机以后新增的电脑市场资源的再分配,格局的再调整,是整个布局的一个重组。所以重庆这个布局实际上调整了欧美笔记本电脑巨头的整个全球格局。第二为什么要放到重庆来?
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不平了,原油(82.75,0.09,0.11%)价格从20美元一桶到80美元、100美元一桶,飞机的成本也高了,企业也困难一点,也想更多的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在研究新格局下怎么降低加工的成本,我们重庆要想做这件事,沿海地区和重庆的差别,你不管重庆成本怎么低,劳动力成本低,油电煤运成本低,或者说税收政策也比沿海地区好一点,但是在重庆离开沿海2000公里的路程,来回4000公里,这个物流成本你如果像沿海那么搞加工贸易,搞一个总装厂,整个全世界各地把东西运到重庆来肯定不行。径向物流成本肯定做不好。我们想了一个概念,就是把水平分工改成垂直整合,
我们这个项目还重组了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中国现在一年进出口25000亿美元,加工贸易几乎是1万5千多亿美元,但是加工贸易当中的设计、销售、物流和金融结算几乎都不在中国,我们只是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加工和代工的部分,赚取加工费。
12000亿美元加工贸易的结算在哪儿?不在我们各个上海或者广东,或者各个省的沿海各个地方,5千亿美元在新加坡,3千多亿美元在香港,这个结算是税收,包括印花税、交易税,还包括版税。
因为你们要知道,既然惠普把笔记本电脑设计完了,交给各个零部件厂生产,零部件厂都要付给惠普专利费,那么付这个专门费不是在上海或者广东,而是付在结算中心,付了以后就要交税,所以我们一年结算中心流失的财富要比加工贸易代工的收入多得多,这是我们非常可悲的。
我们20年来加工贸易没有结算中心,我们也讨论了结算中心放到哪儿,他们说在新加坡,整个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惠普有1千亿美元,结算中心在新加坡,我们说不行,要放到重庆来,我们就跟他们讨论了三个月,最后说服了他们,结算中心9月份开张,10月份运转。
一个月几千万美元,一年就有几亿美元的税收,本来这个是统统交给外国的,现在交到重庆来了,当然这里面我们自己还没有生产一台电脑,是其他地方生产的。结算中心一是结税,
二是结汇,几百亿美元一个帐户,一年进进出出,哪个银行有这个帐户?哪个银行一年多几十亿的中间收入?
第三是结人,几千个上万个高级会计师,纪念几十万的收入,他们都在香港、新加坡,国内很少,什么叫金融中心?结算中心在哪儿,哪儿就是金融中心,跨国公司现在结算中心和总部是分离的,所以以前跨国公司总部集中的就是金融中心,现在跨国公司总部不一定是搞金融,只是一个行政总部,结算在哪儿哪儿才是中心。
在这个意义上,大家可能就会想,我们为什么重庆做成了这样一件事?这就要回过头来说我们刚才重组的观念,重组的时候是要把握机遇的,我们要挖也挖不过来,要当机立断,做这种事是要有实力有资源人的一个组合,这件事如果你不跟惠普的总裁谈,你跟他下边的部门经理、地区总监去谈,跟各种小公司谈毫无用处,因为整个世界电脑的三分之一是惠普生产的,你跟惠普总裁谈,当然谈得成这个事。
第三包括比如说结算中心要从新加坡搬到重庆来,上千亿美元的系统已经是10多年的运转系统,多少会计人员,多少公司,几百个地方的生产和结算,要把这个系统搬过来,不是总裁谁能干这个活?跟下面谈没用,所以重组是要讲级别的,一定层面不是参谋长的测算,而是领导者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里边有资源优化配置,垂直整合水平分工的一摊事情,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这里边有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同时也要边界条件的调整。
比如说重庆为什么能搞成这个事情?我们跟中央要求搞成7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中国从06年以后已经有四年时间没有批一个出口加工区,06年以后批了17个出口加工区,每一个出口加工区只有3平方公里,我们这次批了7平方公里,是王岐山副总理的特批。
我们不是说申请搞一个出口加工区再去招商引资,我们是项目已经在这里,8千万台电脑,几个老板所干的活就要40万人,就要7平方公里,你只是给了我一个加工贸易的政策,这个保税区就特批了,这是一个边界条件,没有这个边界条件这件事也干不成。
结算中心一个很简单的外汇帐户的结算,中国在过去,也就是在08年以前30年开放还没有一个规则允许境内的自然然或者法人开设离岸金融帐户,中国大陆没有一个企业和自然人可以开设这个帐户,我们这个就是离岸金融的结算,所以这个是我们重庆政府想到这件事,要跟新加坡一样,他可以开我们不能开,我们把利益拱手送给外国人,这是国家核心利益,加工贸易的结算为什么都要到外国去?应该把它拿过来,我们跟外管局商量,特批重庆可以做这个事情,这是好事情,我们可以有自然人帐户的结算。
所以用这个案例来说明,我们整个世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价值链的结构调整重组,整个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模式的调整,这三个调整都是一种重组的行为,世界是可以重组的,这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吃饭聊天的一个说辞,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哲学观,是一种方法论,用这种方法论可以引导我们摆脱困境,也可以引导我们在金融危机以后抓住机遇,使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