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两代人的“职场纵贯线”

2009-11-06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两代人的“职场纵贯线” 编前语:30年,父母从青壮年迈向了中老年;30年,我们从懵懂岁月走进了而立之年。30年,父母见证我们的成

两代人的“职场纵贯线”

编前语:30年,父母从青壮年迈向了中老年;30年,我们从懵懂岁月走进了而立之年。30年,父母见证我们的成长;30年,我们见证了父母的职场。当经历了如今的职场,再回过头看父母的职场,有些逝去了,有些留存了,有些是不变的,有些却面目全非了。

关于求职途径:关系是唯一不变的求职途径
    父母一辈的人,大多通过“顶替”,“分配”这样的方式踏上工作岗位。“有关系”在那时是唯一可以依重的东西,没有关系,“顶替”的名额会被占用;没有关系可能分配进偏僻地远离父母的边缘城镇工作。这样一干便是一辈子,那个年头不兴自己找工作,就算个人有这样的胆量,却也没有这样的工作供给。所有单位的岗位都是一个坑一个点,不对社会开放招聘。一毕业,个人大可以省却了找工作这件麻烦事,但另一件麻烦事是可以看到自己退休时的样子,而这在父母的时代这样没有什么不好。

    现在的求职途径算是五花八门,找工作更像是谈恋爱找对象,双方都有权选择,干与不干并非完全单位说了算。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招聘会、熟人推荐等等方式找到一份工作,然而万事都有副作用,选择越多,负累也越多。同样,企业招聘也变得更加“挑剔”,对于企业来说,有了更多的比较,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关系”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熟人介绍能更快地找到合适的人才,同样有关系至少能获得面试的机会,成功拿到offer的机率也高出许多。当然如果没有关系,需要个人更多的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

关于工作忠诚度:忠于单位走向忠于职业


    父母一辈的人很少有辞职不干这样的事,因为辞职之后下一份工作不知在哪里,除非横下一条心去当“个体户”,这在当年可是惊天的大事。因此那个时代,进入一家单位便是完全把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奉献给了单位。还记得母亲曾经在单位里与小姐妹们比工龄,当时名列第三,她回来后颇为骄傲,因为在一家单位的工龄越长,代表着对单位贡献也越大。当时对于员工最常见的表扬就是“某某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单位生产第一线……”

    这样的句子现在听来仿佛是天方夜谭,如今能在一家公司做上十年以上的算是“稀有动物”,何况是几十年?除非我们做的是符合个人兴趣的那份职业。现在的职场人更加忠诚于自己的兴趣,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当公司的发展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相差太远时,跳槽是义无反顾的选择。然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只有当心中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才能在众多诱惑中选择好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于工作机会:“华山一条路”到“条条大道通罗马”


    三十多年前,如果孩子的理想是去好莱坞当大明星,父母肯定会狠瞪一眼:“做什么白日梦呢!老老实实念好书,考上大学,就会有一份好工作。”似乎当时的每一位年轻人都只有一条路,念书—上大学—有份好工作。至于学习三毛边打工边游撒哈拉,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与己无关。

    三十年后,我们却发现其实我们不用再走那条父母已走过的路。考大学变的不再是那么重要,只要你有特长,发展演艺事业说不定可以让父母当上星爸、星妈;打几份工,在淘宝上开个小店,然后把余下的时间安排给自己发呆也不再是大逆不道的事;边留学边打工,或者去大洋那边看看一直想看的风景,变得是很正常的选择,不知不觉中我们可以感到其实出路有很多。似乎应证了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走哪条路。

关于人际关系:同事越来越难处


    妈妈前几天偶遇年轻时一起工作的同事,两个人拥抱许久,热泪盈眶,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对于三十年前的人和事,惊叹她们竟然还如此记忆犹新。而现在的职场,同事是什么?同事是见面点头微笑,背后戳你一刀;同事是表面合力做事,背后抢你功劳;同事是走过路过当作没有看到过……或许我形容得太阴暗了,稍微和谐点的同事关系莫非就是上班一起抽烟下班一起吃饭,总之,就如眼前浮云,说散就散,别说30年以后再见了,就是3年以后再见,就早已是路人甲乙丙丁。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人情世故早已淡薄,不是因为我们太无情,只是社会变得越来越现实,除了你自己,还有谁可信?
    
    人际关系甚至已经成为大家在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了。社会越发达,我们就越孤单。当同事仅仅是同事,当人走茶凉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你不能说这是错的,只是我们在对抗中学会了自我保护。

关于工作激情:总是弄丢的工作激情


    印象中,父亲就没有休过假。每天起早贪黑,心系单位。不计较加班费,不计较领导是不是知道,不计较会不会升职,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乐此不疲。而我,仅仅踏入职场5年,却渐渐显露出倦怠,身心放佛苍老无比。清晨起床幻想生一场大病,因为可以有理由请假;每天临下班才急急忙忙地赶工作,因为无法再拖;周末总是稍纵即逝,因为迎来的又是5天的灰暗。看看身边的人,聚在一起时抱怨声多过满足声。

    高尔基说:“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当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这就是智者对我们的职场预言。父亲不计较得失却仍激情满满,因为他享受自己的工作。我们患得患失疲劳厌倦,因为我们把工作当成了苦役。“工作激情”很调皮,否则为什么我们总是弄丢它?不奢求我能达到父亲的境界,只好不断默念“工作撵跑三个魔鬼:无聊、堕落和贫穷”的咒语,在职场上寻找着我的工作激情。

关于假期:真的是越多越开心吗?


    和现代职场不同,老爸老妈上班那会,很少见他们休息。虽说爸妈单位会有周日休息、春节的三天假期,但就是这屈指可数的假期,爸妈都不舍得休息,而是申请值班。和爸妈一样的人在当时的年代并不少见。他们以集体为荣、以任劳任怨为荣,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以单位为家,而无暇顾及家庭的人更是当时职场标榜的优秀人才。
现代职场白领们享受着双休日,还有各种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而且就算你想加班,公司也不会让你加。看上去,如今身在职场的我比爸妈那会儿幸福很多,但事实上,有时候假期比工作更累。出门游玩觉得太累,在家休息觉得浪费,和朋友聚会大受刺激,结算人情债又觉得疲惫,有时想起未完成的“家庭作业”,不免觉得还是上班更好。可真等到假期结束,白领又一个个患上“假期症候群”。看来,假期并不是越多越开心。

关于消费:攒钱PK透支


    老妈总会打探我有没有存点钱,说我都工作两三年了,应该多少也存了点吧。每次听到老妈这么问,我心里感觉很是羞愧,钱一分也没存下,信用卡上倒还欠了不少。现在的白领,不都是上着今天的班、睡着昨天的觉、用着明天的钱吗?

    我想老妈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当我吞吞吐吐地告诉她,我“月光光”的时候,换来的是老妈一声惊讶,接着是质问我的工资都花到哪去了?以后的每次谈话都会教育我该如何花钱。从老妈的省钱经里让我略知老爸老妈当时是如何计划工资的收支。原来掌管家中财政大权的老妈,每月都会把老爸的工资存起来,然后拿自己的工资做家里的日常开销。想来老妈工资不多,难怪家里的日子一直都过得紧巴巴的。记得小时候,每年不只一次在他们面前哭闹着要买新衣服,结局自然是被狠心的老妈拒绝。

    现在回想正是爸妈的辛勤工作换来微薄工资,经过老妈的精打细算,他们的工资存款才有了积少成多,然后把钱用在刀刃上:供我和哥哥读书。钱是省出来的、先赚钱再消费,这些老一辈人朴实的理财观念,在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再次战胜了老外提倡的超前消费的理财观念。

关于福利:到底是“福”还是“利”?


    现代职场的福利名目繁多:法定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膳食、通讯、交通、节日、体检、教育培训、旅游等相关福利补贴,这是目前主流的福利补贴项目。有些企业的福利待遇可能十个手指头也数不过来。福利的好坏、多少成为衡量一份好工作的标准之一,更成为不少人跳槽的重要因素。人们认为福利带来的首先是利益,且乐此不疲。

    对比上一辈人的职场,他们所拥有的福利却很少,五个手指头就能数过来:社会保险、高温费、住房福利、劳保用品。不过,上一辈人对于工资以外的额外福利,都是抱以很知足的心态,而且不多的福利就能燃起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激起他们对生活更大的幸福感。福利带给人们的首先是幸福感而不是利益,这在现代职场人看来,老一辈人对于辛苦的工作和很少的薪资福利也甘之如饴
那些离我们远去的职场精神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却越发匮乏了。在父母那代人的身上,有着太多我们如今看来很不能理解的精神,而恰恰就是这些被觉得“老土”的精神,支撑起了那个时代,支撑起了一个国家。其实,精神代表了一种态度,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来说“态度决定高度”。在前程无忧关于此主题举办的沙龙上,大家都纷纷表达出对那些“老土”精神的崇敬。大家细究身边的成功人士,闪耀的背后,多多少少都还存留着那些远去的精神的影子。有空不妨和父母聊聊那些鼓舞他们那代人的精神,或许会让你迷茫的职场拨云见日。

我们仍然需要你——老黄牛!
代表:孔繁森


    老黄牛精神用现在的流行词可以算是一种“低调”,它一心耕作,心不傍鹜。尽管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可他却从来不“牛”,也从来不张扬、不表白、不自夸、更不浮、,也不满足。它总是默默地耕耘着,奋斗着。老黄牛身上没有明星的标签,也没有新闻的炒作,更没有给自己树碑立传,有的却是人类普遍的认可和赞美! 在父母辈的心里,老黄牛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

    然而老黄牛的“低调”却没有被进一步评价为有“腔调”。因为现在的职场光是低调没用!低调并不是被忽略,低调也不是使着蛮劲一味地横冲直撞,低调更不是那种不聪明的低头顺从。现在的职场需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职场不是不需要老黄牛,只是我们需要更聪明的老黄牛;不是不需要老黄牛精神,而是要重新理解与诠释它,我们仍然需要你——老黄牛!(51job 翠翠)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根蜡烛
代表:王双玲


    《烛光里的微笑》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影片,它讲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王双玲老师,虽然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却毅然接了一个乱班。她一次次对学生的关怀、慈爱,感动了孩子们的心,使问题少年从道德的“悬崖”走向思想的“平原”,使那些学习上后进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而她自己却因积劳成疾倒下。小学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琐碎,然而王老师却甘为红烛,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

    自电影成功上映后,人们更多地把蜡烛精神用来赞美教师这个职业。其实不然,蜡烛精神不仅仅表现在某个特定的职业上,越来越多的职场白领们,用他们特有的行为方式来诠释新时代的蜡烛精神:越来越自我的职场人,把自己比喻成一根蜡烛,一根能燃烧出个性风采的蜡烛,在最大限度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周围的人为社会带去光与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蜡烛,随着时光的流逝,蜡烛精神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一味“忘我”的无私奉献,而是尊重自我的意愿。现代职场人认为,只有尊重自我的意愿,才能实现最大的自我价值,蜡烛才能燃烧出最灿烂的光亮,从而减少周围世界的黑暗、带去更多的光明。(51job 小水)

不要小瞧了“螺丝钉”
代表:雷锋


    “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这是雷锋在日记中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贡献。“螺丝钉精神”,这个曾经是父母那个时代最时尚、最光鲜的字眼,这样的精神曾经是我们父辈整整一代人的理想,并为有这样的称号而无上光荣和自豪。

    现在的职场人,要的是“表现”、要的是“独立”、要的是“声张”,谁还会甘心做颗不起眼的螺丝钉? 但现实是“千里马”的人物又有多少?为何不踏踏实实地先从“螺丝钉”做起?螺丝钉不可笑,螺丝钉不老土,缺少了平凡的螺丝钉,再先进的机器也无法运行。不要抱怨老板、不要抱怨同事、不要抱怨客户,试问自己,你做好了吗?不如先做公司里那颗最闪的螺丝钉吧,终有一天螺丝钉也能成大器。(51job 美美)

合作中离不开绿叶
代表:孙晋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人看排球比赛,往往把自己的热情,全部倾注在“一锤定音”的攻球手们身上。而内行的观众,却总把自己的掌声和欢呼声,分一半给场上的灵魂——二传手,世界最佳二传手之一孙晋芳就是这样的灵魂人物。虽然她不是那个直接赢得分数、冲在最前面的耀眼红花,但是这个绿叶的重要性却绝对不容忽视。没有她,或许郎平的“铁榔头”就发挥不到极致;没有她,或许整个团队的阵形就不和谐;没有它,或许就拿不到那人人向往的奖杯。

    在我们的职场上,谁都想做那个最耀眼的人,谁都想有赢的站在老板面前高谈阔论的机会。可是,现实是位置只有一个,有人做红花,就必定有人做绿叶。但是绿叶未必就不重要,否则各大国际影视节上为何都要设立“最佳配角奖”?你的付出,必定会有回报,不能站在镁光灯下不代表你的价值就少人一等。如今的职场讲究的就是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善于、乐于做一片绿叶,那么你会显得自信又谦虚。低调一些,反而赢得更多的尊敬和拥戴。让自己发挥所长,也让同事一展风采,何乐而不为呢

晒晒父母职场用过的东西

提名:老式公文包 
    不知道那种最老式的公文包你么有印象吗?记得包里还有一个小拉链吧,妈妈总是把重要的东西放在那个小拉链口袋里。包的拉链部分是最容易坏的,因此平时有空时会用蜡烛去擦拭,使它更加润滑。虽然这样的包包外表不怎么样,但妈妈天天上班用着它,里面会放上饭盒,还有笔记本,当然每次我都是很期待妈妈回家时拎着的这个包,里面说不定有今天晚上的主菜,说不定还有给我新买的礼物。

    现在我背的上班包包,当然要好看多了,大大小小有好几个,个人还是比较偏爱包里分隔多的。妈妈现在总是用我用下的想要丢的那几个,她总是说,蛮好的扔了可惜。

提名:工作服 
    记得当时父亲上班穿的最多的就是中山装了,色彩是灰,绿,兰为主。小时候觉得这样的服装口袋很多,而父亲的口袋里总会有几分钱的零钱,所以每次父亲回家我总喜欢掏他的口袋,多少都有些小收获。我把战利品都存起来,一定时候可以买点零嘴。
现在我上班的公司,对于着装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可选择的类型也很多。当然也有潮人会穿着绿色的类似中山装样子的衣服,不过这叫时尚!同样款式的衣服,时间不同了,人物不同,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不同了。

提名:铁皮饭盒  
    那时候随处可见的铁皮盒子,极度的耐摔抗震。记得老妈以前上班时的午餐,不管是饭还是菜全都塞在这么个扁平的铁皮盒子里,唯一的缺点就是导热体。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微波炉这种高科技产品,热饭盒只能靠水蒸,那个烫啊!吃的时候还伴着一种铁特有的锈味,至今都还记得那个奇怪的味道。

    现在同事们带的饭盒可都是一个比一个高级,又要讲究安全,还得要美观,有的还很“高科技”。真要看职场变化的话,饭盒最能说明问题。

提名:工作证 
    小时候对证件类的东西都特别向往,有身份的人都有这个。有这个小证证,妈妈单位里看门的老大爷再也不会把我拦下来问东问西,我只要潇洒地往他面前一甩,保准笑脸送我进大门。对了,拿着这个小证证,洗澡还不要钱哎!

    可是现在的工作证,我们都叫它“狗牌”,吊在脖子上晃荡晃荡,有的人还会把调牌弄的花里胡哨的,又是大头帖,又是花绳子的。更让人郁闷的是,现在工作牌还承担着打卡的义务。上班迟一秒下班早一秒,都会被无情地记录在案。

提名:带大杠的自行车 
    前面有个横杠的老式自行车肯定大家都坐过。每到晚饭时间临近,我们就洗好手看着饭桌上的菜,一听到爸爸那自行车“叮铃铃”的铃声,就意味着终于可以吃饭了。我不太喜欢做在前面的大杠上,要不停地换姿势,否则屁股剧痛无比。最讨厌下雨天,被雨披罩在里面,看不到外面,那味道还特难闻。
现在大家骑的自行车是越来越小的,小到可以提着走。那些成功人士或是追求健康的白领们或是崇尚环保的人们纷纷选择放弃小车,而选择骑车,那些个装备一个比一个专业,搞得个个像去参加奥运会似的。反而,现在看到不少“老外”会骑着那种不知道哪里淘来的老式大杠自行车,在他们眼里,或许这个才是“中国”。

提名:热水瓶 
    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爸妈的办公室里基本上都有个热水瓶,瓶身是铁制的,而且上面绘有牡丹花的图案,十分漂亮!不过这样的瓶子,大人都不太愿意让小孩去碰。一是怕摔坏,毕竟是公家的东西,摔坏要赔的;二是瓶口及瓶盖都是金属的,如果装的是开水,一不小心,手就会被烫到。如果一失手,瓶摔坏了是小事,滚烫的开水洒到身上,那有可能被烫伤。我就有过此类悲惨经历了,所以以后都是对它只能远观不能亵玩焉。

    现代职场的茶水间,热水瓶早已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饮水机,大家喝的都是纯净水。虽然饮水机可以加热,但基本上水从来没烧开过,也就是所谓的“阴阳水”。天天喝这样的“阴阳水”,对身体很不好!好羡慕爸妈那会喝的都是开水.,现在想喝杯纯正的开水都没有了。

提名:搪瓷杯 
    小时侯,不管是家里还是爸妈单位用的都是用搪瓷做的茶缸,非常经久耐用。大部分搪瓷杯上都会写上单位的名字、日期等。时间久了,杯子上的这些字渐渐脱落变得模糊直到最后剩一些红红绿绿的斑点。由于磕磕碰碰,这种杯子特别容易留下缺口,从这些“伤口”可以看到它的材质,是搪瓷的哦!

   现在办公室里的杯子是大小不一、高矮肥瘦、五彩斑斓。即使杯子上印有公司的名字,那外观看来也是绝对时尚。还有同事把结婚照印到杯子上,也有人用情侣杯噢,我们公司有一个办公室恋情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回首童年的理想

你现在做的工作是你儿时的理想吗?你的那些理想是被你付之于行动了,还是束之于高阁了?回首看看我们童年的理想,因为没有任何物质倾向而显得单纯可爱。不管是不是实现了儿时的理想,至少我们年少过,至少我们憧憬过……

童年理想祭

    某天一位小朋友带着自以为很精英地方式问我,所谓的理想到底能为公司带来怎样的价值,有何意义?我很想说,理想难道能用所谓的真金白银来衡量的?然而我没有说出口,说不出口的原因在于多少午夜梦醒才发觉自己离那儿时的理想越走越远。我不能教育这位小朋友太“功利”,因为我也是多年“功利”熏陶的一颗螺丝钉。

    有人说上班是有成本的,其中最大的成本就是让童年中的美好变成梦中的风景。我们在做每件事都会带着某种原因,我们为了编织更多的所谓人脉关系,频繁地出入聚会场所;我们为获取更多的职场灵感而翻着一页又一页的网页;我们工作为了我们能生存;我们生存,为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能这样与自己说,总算活够本了……一切都是有利可图的,一切都是可用价值来衡量的。
  
    于是我又害怕,怀疑、防备着周遭的一切,他或她来找我的目的是什么;今天桌上多出来的一块糖是否预示着谁谁有求于我;我只想与我有志趣的人喝茶聊天,其他人是谈不来的边缘人……虽然我仍然记得儿时曾有过的豪情,仍然羡慕那些能把童年理想付之行动的兄弟姐妹,然而对于自己曾经的理想,却始终把现实作为行事的挡箭牌,实现不了便是无价值的,想它何用,不如埋葬吧。

    终于童年理想成为一个奢侈的梦想,理想依旧在,而我已经腐朽。(51job Lizzie)

童年理想,并不等于人生目标

    儿时当长辈们询问我们对自己未来的理想时,我们的回答无外乎就是想要成为老师、医生、飞行员或是解放军之类的人,而我也是这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到现在我都还清楚得记得自己当初的答案:老师。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扩大,老师这一童年的理想渐渐化为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小小的回忆。而所谓的理想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想要为此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

    初中时,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接触到了画风唯美的日式动漫,自此,深陷其中的我将想要成为一名漫画家的理想目标取代了最初的选择。然而,自身的条件使“漫画家”也在悄然中变成了过往回忆中的一份子。

    尽管手中的画笔尚未放下,可依然不得不面对自己并没有才能的事实。而且,以自己的技术也无法绘出那一幅幅充满了生气的画面。于是,为了弥补那份缺失,我用文字取代了绘画,织就起一场场梦境人生。不过闲暇之余,想想自己的现状又不免觉得有些好笑。当自己还是学生的那会儿,作文的成绩向来不是很理想,没想到现在竟与文字结下这不解之缘。

    因此,不禁常常会有如此感叹:童年的理想,并不一定会成为长大后人生的目标!(51job 永月)

没有理想的童年

    我的童年没有理想,是该庆幸还是该悲哀呢?开始写下这些字之前,我很努力地在脑海里搜寻着,很可惜,关于童年理想的记忆一片空白。没有大人问过我长大想干什么?有什么理想?他们似乎觉得我做什么都可以,也没有强加给我他们未完成的理想。

    不过,也有可能是我忘记了自己的童年理想。不禁感叹,在时间的洪流中,童年的理想多么渺小,渺小到足以让自己彻底忘记,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童年可以没有理想,但可以有很多希奇古怪的幻想。我就属于后者。不过,长大以后,我拥有了大家所谓的理想、目标,不切实际的幻想却少了。承载着理想的心变沉重了,不再是童年那颗插上幻想的翅膀、自由快乐飞翔的心。(51job 小水)

被理想抛弃了的身躯

    3岁时,我说我想当医生,于是我拿钥匙在小朋友的肚子上划了一道长长的印子;4岁时,我说我想当理发师,于是我把隔壁小姑娘一头飘逸的长发剪成狗啃般的短发;5岁时,我说我想当解放军,于是天天跑到部队大院的操场上跟着队伍后面踢正步;6岁时,我说我想当西游记里的公主,于是暑假在家天天用毛巾被把自己裹得像个木乃伊……20年过去了,我想的都没有实现,但是每每回忆起来的幸福满足感充斥了全身。回忆过后,失落侵袭。年少未必不懂事,年少未必就幼稚,年少有理想,有冲动,有胆量,有行动。而现在,我却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理想在不知不觉中己溜走,留下的只是空白。天空还是儿时的天空,清澈湛蓝,我的那些理想却在岁月中消亡。

    非要问出个究竟,到底我现在有什么理想?让我理理思路。好吧,我的理想是:明天的合同能签下来、老板过来拍拍我说“干的好”、年底的奖金再多一点……我实在想不出来,除了这些,我还能有什么更崇高的理想。和年少的我比起来,这些压根不能称作为“理想”。是社会进步了,还是我在退化了?

  有一天/我追着自己的影子回来/发现我的童年/被自己踩在了路上/而我的身躯/已经被理想抛得很远很远…

父母们的职场语录
    父亲最经典的教育,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 

    俺老爸会教育我工作上,不懂的,不会的,要虚心学习,别想着一口吃掉一个大胖子。 

    妈妈最爱说,好好珍惜和同事相处的日子!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和肯定的地方! 

    工作要踏实,做事要稳重,要在现在的社会立足要学会忍让,做人要知足常乐! 

    别人能做的事情你也应该能做,别人能做好的事情你也应该能做好,别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事情尽量做好。 

    每次成绩考砸,父母就是那句,好好读书,要不就去扫大街! 

    什么叫做工作突出,就是将手上的活做到别人无法超越,那就是突出!可惜当时自己太年轻了,依着那鼓子蛮劲,所以没有听进去。 

    小时候妈妈常常说,人穷志不穷。到现在还时刻响在我耳边,每当我做事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时候,想一想妈妈的话,感觉身心都充满了力量! 

    从小母亲教导我:多做事情少说话!长大后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恰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每个人能做到几分就要靠自己去体会了。 

    记得我刚出校门的时候。妈妈说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记得要放好心态。现在才理解妈妈的话,才懂得如果你自己把自己说服了那是一种理智,自己把自己感动了那是一种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那就是一生的一种成熟,其实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个人的烦恼其实是自己的杯弓蛇影的自虐,在别人心中可能你确实不像他们想象的那种重要,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学会看轻自己才能以装上阵


当不要上班成为一种愿望 

   先说说自己,和千千万万普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后飘在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找了份刚刚养活自己的工作。作为打工者的命运,永远也不可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所以跳槽成了职场生活的关键字之一。

    我的父母,现在已退休,工龄都在三十年左右。现在领着不多的养老金,悠闲地生活在中部的某个小镇里。从出生到现在退休,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想过要走出去。原因之一是他们在当地一个国营单位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父亲是一名财务工作者,母亲是一名普通的职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记忆中,他们没有双休日、节假日,连春节都在上班,一天也不休息。一年只是偶尔请一两天事假。我知道爸妈单位不是没有节假日,只是他们情愿加班,这样就能拿到一笔可观的加班费。所以小时候,最期待的一件事情就是爸妈能有一天不上班,在家陪我和哥哥玩。现在回想,爸妈这么辛苦的工作,只是想多赚点钱供我和哥哥读书。

    而现在的我,可以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双休日和节假日。不过离家越来越远,一年也只是回家一两次。想来爸妈也会有类似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希望我可以不上班,能在家陪着他们。不过他们更希望儿女能在外面打拼,有一份不错的事业、一个美好的前程 

       
慢节奏工作 高度责任感
我记得我的父母在当年上班时从不迟到早退,他们当时一周工作六天,但却几乎不休假。他们能休,却主动选择不休,一年积攒下来的十几天假期就这样白白浪费。我替他们可惜,他们却一点不觉得吃亏或者辛苦:“单位里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做得很开心”,他们如是说。

    我如今三十五岁还不到,却和周围诸多同龄的朋友一样,渴望早日退休。只要有休假的机会,我们都想出去走走,甚至休假在家里做做家务晾晒晾晒衣服都觉得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可惜工作任务和老板的脸色使得我们有时不得不放弃休假。我们觉得很亏:“公司里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大多时候并不开心。”我们抱怨道。

    对父母来说,单位就像一个大家庭;对我们来说,把公司当家太幼稚。

    对父母来说,同事会保持一辈子的关系;对我们来说,有些同事还没叫出名字,就已经在跳槽中两相忘却。

    对父母来说,同事就是朋友,退休后仍会保持其乐融融的聚会;对我们来说,同事是同事,交心要小心,同事聚会更像一个娱乐节目,要么show一下,要么大吃一顿。

    我的父母辈过的是慢节奏职场生活,他们对毫不起眼的工作产生自发的高度责任感,“做一行,爱一行”,因为觉得工作本身很充实,在工作中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我们迷失在快节奏高利润的工作中,我们的职业化程度催生我们的工作责任感,有时候思考是奢侈的,行动行动行动才是准则,自我价值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被压扁,一切价值都与价格直接挂钩。

    这一切,托夫勒先生在1965年定义的“Future Shock”中都已涵盖。空间转移更容易,变革太快,促进我们发展,也让我们迷失。总之,已经回不到过去,所以惟有拼命赚钱,等待实现财务自由的一天,我们才可以让生活慢下来,我们才可能找回自我


那件叫做“顶替”的事

所谓“顶替”就是父母这一辈退休或是离职,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其子女可以进入父母的单位顶一个父母的编制。当然这个顶替不是铁板钉钉的事,很多时候退下来的家长们要善于向单位领导诉苦,诸如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个人工作要养一家人之类的话,这样能顶到职位的机率才大。那个时候一份稳定的工作代表着体面与安心,私营或是个体户等同于不务正业再等同于不体面。

    顶替这样的就业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旧时代的符号,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然而我们的父母仍然在操心子女的工作问题。有专家曾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做过专题研究。调查显示,在家庭所拥有的资源中,经济资源是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收入越高,能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越多;在进入高校后,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则子女可以从家庭获得的用于学习、社交、求职的经费越多,而迫于经济压力打工的必要性越低。另外,调查也确实显示,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于是圈内就有这样的话,再努力不如父母有关系,还有人断言我们现在进入了父亲就业时代

(责任编辑:黄小果 )
下一篇:

长盈精密2024年年报,实现营收169.34亿元

上一篇:

黄岩欲造中国模具博览中心正在谋划中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