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增加,众多零部件企业主机配套份额及售后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估计,今年全球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3亿辆,售后市场的零部件份额也将达到19%。而中国汽车保有量为5200万辆,同时增速惊人,成为国内零部件生产厂商的“巨大蛋糕”。
国内市场表现喜人,出口压力加剧,更多以外向型为主导的零部件企业开始关注国内市场。在日前结束的66届郑州全国汽配会上,慧聪网采访的150余家大中型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外向型企业表示正在由外销转内销,有近五分之一的内外市场均有涉足的企业表示正在加大内销尤其是售后市场的比例。
市场利好显而易见,然而,转型企业如何获得长期发展却面临很多问题。
利好政策能否持续?
关键词:居安思危
在郑州展会与众多零部件企业的交谈中,“购置税优惠政策能否延续?”、“节能环保、新能源车是否真的实行购置税减免优惠?”等等这些政策导向方面的思考屡屡出现。仪征双环活塞环有限公司销售公司配件部部长鸦明宝说:“居安思危应该是本土零部件企业要重点运作的工作。”
如果不延续购置税优惠政策,今年底可能会出现抢购潮,而抢购潮也许比持币待购更令人忧心。抢购潮对汽车生产的正常秩序会造成冲击,如果供不应求,短期缺货,库存告急,而明年一季度就会出现市场骤冷,销售困难。零部件产业作为整车生产的供应上游,对于政策导向的把握显得更加重要。“一定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产销情况”,鸦明宝说,“我们更应该实践的是如果没有利好政策,我们应该如何盈利。显然库存和内部管理、研发投入都是需要考虑的环节”。尤其对于许多刚刚进入国内市场的本土零部件企业而言,保证非政策影响下的盈利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不足都是“致命伤”
关键词:内部管理与外部推广
有了正确的思维导向之后,面临的是更直接的问题。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一直都是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致命伤”。如何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研发能力成为企业长期思考的问题。鸦明宝介绍说,2008年四季度仪征双环内销受到压力。在库存,生产周期方面都不能适应当时的市场变化。为此仪征双环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库存控制,资金物流等几个方面做了大的改变:调整内部管理结构,将现有的流动资金,新鲜血液活动起来,使整个企业保证很好的运作状态。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仪征双环的库存占比相当大,对库存量做了调整后,多出来的流动资金用于内控管理,做一些发展性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在表面处理上针对欧Ⅳ、欧Ⅴ做了技术储备方面的研究,对于活塞环企业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正准备开拓国内售后市场的美度实业的总经理庄汉盛则表示,作为德国加仕在中国的授权生产商,运作中国市场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摸索的地方。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加快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散热器产品的研发,尤其是加大新近上市车型的配套产品的研发力度,保证产品能尽快在国内售后市场上销售。
另一方面,鉴于内外市场运作的迥异模式,许多外向型企业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国内的品牌运作跟国外不太一样”,福建新希望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詹逸谦认为,“福建新希望长期经营国外市场,值得骄傲的是产品品质、交货期方面做得很好。但转向内销市场以后,却有点水土不服。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地尝试多渠道打造品牌影响力。”
无疑,顺应环保要求、以先进技术来提高研发水平等因素是零部件企业决胜国内市场的重要推动力,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更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客户,则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