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轮胎似乎只是序曲。
中国商务部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总金额约为102亿美元。其中由美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占五成七。媒体的不完全统计也显示,当前已有约55个国家通过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保护性措施。
继轮胎特保案之后,美国纺织团体和各大纺织工人工会正在密切沟通,研究对中国进口服装提起421特保调查的可能性。如果美国也采取相关贸易保护,作为中国第二大的服装出口市场,影响可想而知。
轮胎特保案让河北兴茂轮胎有限公司这家名不见经传的轮胎企业一夜之间备受关注。9月底,河北兴茂率先打响了反击轮胎特保案的第一枪。美国国际贸易法院作出最终判决:“商务部未能审理应诉企业要求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请求是专断的、反复无常的,也缺乏重大证据支持。”判决称,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采用针对非市场国家的替代国方法计算并征收反倾销税,同时又征收反补贴税,很可能导致税率的重复计算。法院要求美国商务部在90天内对该案重新做出裁决并提交法院审查,并指出美国商务部应“要么放弃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要么修改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政策和程序”。
不过,这“枪声”并未在轮胎企业中引起广泛共鸣。美国轮胎特保政策实行“不同厂家不同税率”。这意味着,即使河北兴茂最终胜诉,对其它轮胎企业也不具参考价值,你得重新再和美国人打官司。据企业估算,一场这样的官司打下来,至少耗时几个月,花费20多万美元。
中国企业反击国际贸易壁垒的路,仍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