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金融风暴影响使得手机和电池业务受损严重,但凭借着汽车业务收入的飙升,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还是在8月的最后一天呈上了一份出色的半年报,同时也令巴菲特以狂赚500%的投资收益再次上演了“股神”的经典神话。作为带领比亚迪一路发展的创始人,比亚迪董事会主席王传福则又一次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
让巴菲特狂赚500%
比亚迪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61.32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净利润11.78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比亚迪汽车业务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3%,至88.77亿元,占比亚迪股份总收入比重由去年底的32%飙升至55%,成功超越手机业务,成为比亚迪的第一大业务。
比亚迪半年报一经公布,巴菲特2008年9月斥资18亿港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股份的投资收益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比亚迪股份当日收盘48.6港元计算,股价当日上涨8%,因而巴菲特所持有的股份账面获利逾91亿港元,增长超过了500%。巴菲特惊人的收益使得他投资比亚迪成为当前经济危机下难得一见的经典案例。
当初吸引投资界传奇式人物巴菲特和他的投资团队的不仅仅是比亚迪公司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领导者王传福。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将王传福描绘成一个兼具爱默生和韦尔奇混合气质的未来全球商业领袖。为了证明自己公司电池的环保性,王传福曾当着巴菲特继任者的热门人选之一、中美能源公司董事长戴维·索科尔的面,喝下自己公司制造的电解液。索科尔对巴菲特说:“这家伙(王传福)很有魅力,你一定很想见他。”此后,比亚迪终于得到了股神巴菲特的青睐。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
“小米加步枪”式的生产
1995年2月,王传福辞去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为了节省成本,王传福分解了生产过程,自主开发部分关键设备,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将电池生产成本削减至比日本厂商低40%。有人曾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概括王传福对技术的狂热,他通过拆解、学习、改造、创新,最终成为中国“电池大王”。
比亚迪生产的核心模式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为“小米加步枪”。从电池生产线到随后的汽车模具,王传福可谓是把人力资源利用到了极致。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成就了拥有成本优势的比亚迪,使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到2000年前后,比亚迪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接着又开始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和三星等公司设计和生产手机及配件。
比亚迪目前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与日本三洋一决雌雄。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在电池行业获得巨大成功的王传福不满足于单领域的发展,他在2003年又做出了惊人之举。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对汽车行业完全不了解的王传福的这一举动立刻招来了多方的质疑。然而半路出家的王传福并不在乎这些,他的自信来源于比亚迪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他曾表示希望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王传福说。
他在进军汽车业时,依旧沿用了创业时的节约成本的生产模式。在比亚迪科技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比亚迪的汽车工程师的发明和别处不同,他们不仅要设计车身,还要设计汽车引擎、空调、灯具、安全带、安全气囊以及电子产品等等。
王传福通过拆解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样车,加以测量、分解、检测,研究其结构,试验其性能,认真分析其零部件,没有专利的照着做,有专利的把它改一改。他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并迅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因此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王传福说。曾经一度有人把比亚迪F3戏称为“比亚迪花冠”,二者在外形上惊人相似,不少人认为比亚迪在设计上拷贝了丰田“花冠”,更重要是比亚迪F3的汽车零部件甚至都能和丰田花冠通用。可是人们担心的诉讼纷争并未出现。王传福曾表示:“知识产权要尊重,但可以回避。我们的车没有任何专利问题”。
独特的中国企业家形象
的确,王传福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那些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苦苦挣扎,为了获得一份低端打工仔职位而不断压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残杀的人群中,终于走出来一位“技术派”领军人物,以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己任,狂热追求技术创新,并组织起了一支真正能征惯战的本土化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
“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比亚迪一位副总裁这样解释他们的企业哲学。
王传福的看法更实际。针对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他说,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是啊,能让飞船上天的民族,难道就只能干些鸡零狗碎的低端加工业?
他拥有独特的解决之道。投资一条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元,没钱怎么办?自己造。王传福“土办法”看上去很笨拙: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没钱,难道还没有人?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小米加步枪”。从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掘到了极致,二十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在日本、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叫工程师制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亚迪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他们发现,“半自动化人工”的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难题,它可靠又灵活。
更可贵的是,对人工和技术研发的极度推崇,让比亚迪格外注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们就能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一站式服务。王传福说,代工只是比亚迪的一种服务,背后卖的是零部件,卖我们自己的技术。
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王传福说。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工程师。比亚迪的企业战略,其实从根本上就是要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这一迷信。
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而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
他强调,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