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浅析汽车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

2009-07-07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   汽车设计的话题,涉及到汽车零部件的很少,但是从我一踏入这个行业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时值今日,特别是在自主品

   汽车设计的话题,涉及到汽车零部件的很少,但是从我一踏入这个行业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时值今日,特别是在自主品牌这一块,可能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吧。

    逆向设计,往往只是产品的逆向,而非工艺。也就是说,当我们逆向了一个产品以后,我们要想着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质量、性能和成本是不同的。主机厂是一定要考虑四大工艺可行性的,他们不得不考虑,不然,他们就有可能生产不出来逆向过来的产品。因此,材料和工艺是很难逆向的。

    而汽车零部件,同理,材料和工艺你也是不能逆向的。作为主机厂,应该象关注自己的四大工艺一样,去关注汽车零部件的材料和工艺才对。这在合资企业,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往往在产品工程里面,就有着对零部件材料和工艺的详细描述,也就是说,这部分工作属于汽车设计的一部分。对于普通读者来讲,没有必要把设计和工程分得那么清楚,那就有吹毛求疵之嫌了。

    现实情况下,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关心这部分工作。七八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也没有关心。因此,当新车研发出了毛病以后,供应商指责是设计方的责任,而设计公司也轻描淡写地轻松地予以反击,那是汽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责任,我们设计得再好,制造得不好有什么用?这就成了自主品牌开发的无头公案。呵呵。令人奇怪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更加没有人去研究零部件的材料与工艺,更不要讲把它写在技术文件里了。

    零部件的材料和工艺,有那么复杂吗?绝对不是。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人在跟踪这些东西。而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跟踪,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作为普通的工程师,他可能由于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也知道一些零部件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但是,从一个公司的角度来讲,如果它不能慢慢积累并且跟踪最新的发展动态,只能是把这一部分工作完全交给零部件供应商,听由他们处置。而在这样的泛泛的技术要求下,在不考虑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下,所有的价格谈判形同虚设,什么你便宜了我贵了,全是扯淡!人家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制造方式来做,你用最原始的方式来做,二者之间的价格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你只用价格一项指标来衡量,又有何意义呢?更为离谱的是,当二者价格差不多的时候,你可能昏头昏脑地选择了更低级的生产方式。

    所以说,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即使他们有一点点成本上的压力,至少在设计和生产技术方面,是没有什么压力的,或者说压力相对来讲,小得多。因为自主品牌不关心这个。如果说你关心,那我问你,车灯有几种生产技术?各种技术之间的优缺点是什么?你们最后选择了哪一种?为什么?这还仅仅是车灯。

    中国汽车的出口问题,很大方面也是这个问题。你不了解汽车零部件的材料和工艺,不知道哪些是人家禁止的,怎么可能就出口了呢?首先要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我想最多的办法可能还是直接找供应商了事。呵呵,只要问问他们哪些产品卖到了美国,然后直接选用即可。

    怎么说也到了这一阶段?我实在无法理解,主机厂对于汽车零部件公司,除了基本的尺寸要求外,对于材料和工艺竟然放手不管。有一位海归有件事情倒是做对了,他发现了这一问题后,实在无法理解,就在公司内部推行对零部件的技术要求,并且强制设计公司提供。想法是很好的,可惜还是没有找对对象,因为能够提供这些的设计公司全世界估计也不多。自己的事情,可能还是要自己来做,至少是自己主导着来办。

    理论上想想也不难。只要是我们的采购、质量和产品工程师一起到各厂家转转,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懂了。作为主机厂,可能任何零部件企业都是欢迎他们过去看看的,也肯定有相当多的公司愿意跟他们秀一秀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要想对全国的汽车零部件有个了解,花点时间和金钱也就行了。可问题就在于这时间和金钱,谁来投资?并且见多识广,有些东西不是一两次就看得明白的。呵呵。每次都派不同的人去,收获都比较片面;每次都派同一个人去,容易引发政治问题;好不容易学会了一些东西,这个人要是走了,几年的时间和投入是不是会化为灰飞烟灭?处处留心皆学问,真的非常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做呢?不象是简单的投资问题,如果你非常吝啬,还可以把供应商都邀请到自己的公司来讲解一番嘛。想要做这件事情,总是有办法的。可是一件事情搁置几年不做,肯定是思路问题了。

    迄今为止,我们在自主品牌的汽车研发中,也没有发现哪一个部门对汽车零部件的材料和工艺负责,这么多年来的价格谈判,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基础呢?好一点的公司,由于共享成熟的平台,自然而然采用了那个平台的供应商,这些工作他们自己并没有做,而是假人之手做了,也就是说,只做到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精益求精,是任何一个普通工程师理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而作为规划企业和产品的中坚力量,更需对我们的现状再三反思,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燃眉之急,总要找个部门对汽车零部件的材料和工艺负责,就象外资企业一直所做的那样,他们一般是产品工程部门或者SQE。

    如果这些东西都由采购来负责,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便宜,哪怕就差一分钱。要给便宜不便宜找个议价的基础。我相信,如果有了明确的要求,并不一定是成本的上升,更多的是质量和性能的提高。仅仅在低成本这样的指导原则下,延长质保期和向国外进军,就变得不可思议。

    如果真的采纳了笔者的建议,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幸福生活就结束了吗?没有,结束的只是那些不求上进的企业,那些优质的企业,更幸福的生活可能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陈英 )
下一篇:

长盈精密2024年年报,实现营收169.34亿元

上一篇:

核心领域外资垄断 汽车零部件产业全线告危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