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基础金属套利窗口关闭 铜需求可能会下降

2009-06-22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标准银行大宗商品研究部    今年以来,基础金属市场的主题就是大规模的中国买入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国有资金支持

标准银行大宗商品研究部

   今年以来,基础金属市场的主题就是大规模的中国买入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国有资金支持的储备计划、国内产量削减以及政府财政刺激计划产生的需求/再储备。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经使中国国内的价格相对超过了伦敦商品交易所(LME)的价格,并加速了金属从西方流向中国的套利行为。最近几个月中国大部分金属种类的进口量创下了历史最高。

  然而,金属市场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主题就是上述套利窗口总的来说已经被关闭,因为政府资金的购买力似乎已经枯竭,消费者随着夏季淡季的到来而开始减少金属消耗,而中国国内各种金属生产厂家则重新开始开足马力。

  由于中国因素是今年以来基础金属市场价格大幅回升的主要驱动力,那么这些支持因素的消失将对第三季度金属价格走势带来潜在的风险。

  能够突破这个下行风险,并继续维持价格上行趋势的动力将来自中国国储的更新库存和继续购买、供应方的突发事件,而最决定性的因素,可能是其他投资者由于担心美元走弱和通货膨胀而希望进行套期保值,因此不断向商品市场投入的大量资金。

  铝要谨慎展望

  相比伦敦期货交易所每吨1400美元到1600美元之间的价格,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目前为每吨1900美元以上,由于中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或下降,由套利产生的中国进口是支撑铝价(13440,15.00,0.11%)高企的唯一因素。

  尽管中国小型生产商的产能已经重新启动,然而中国仍将大量进口产品,直到上期所与伦交所间的差价缩小。近来伦交所价格的飙升已经有所作用,但是目前看来仍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伦交所价格继续上涨以弥补价差,这些因素包括:中国的进口关税、减少中国的需求、或者其他地区需求的增加。

  市场也有担心,中国的小型矿产商的重新运营将冲击国际金属市场,使伦交所价格暴跌,并使中国以外的金属生产商进一步的削减产能和成本。然而,尽管这些小矿产商重启的产能预计达每年200万吨,我们认为更现实的预计应该是这个数字的一半。同时除非伦交所/上期所的价差缩小,否则这些生产的金属并没有经济原因冲击出口市场,除非中国政府提供足够多的补贴进行引导。

  总之,我们对铝产品保持谨慎的展望,但是维持每吨1590美元的预期价格不变。

  虽然整体需求依然疲弱,但有几个区域出现积极迹象。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经济已出现稳定迹象,新的订单出现。 然而,鉴于美国建筑产业仍处于低谷,近期克莱斯勒汽车及通用汽车破产对铝的需求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出现转机的说法还为时尚早。

  中国需求持续强劲。2月至4月的进口量受套利机会驱使激增,这些进口将主要进入重新开工的铝半成品制造厂。国内冶炼厂的产能恢复可能会使进口量减少,但是这取决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也下降,从而可以阻断套利引发的进口。然而,中国政府的采购对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起到了间接的支撑作用。

  铜需求可能会下降

  6月初伦敦商品交易所铜价(39030,-180.00,-0.46%)已达每吨5000美元,和去年12月的周期性最低点相比拉升了77%。

  虽然有一些迹象表明西方的需求已经触底,但不可轻信这些数据,尤其是考虑到夏季即将来临,这是需求疲软的淡季。相反,市场继续关注中国,因为中国是今年需求上升的唯一驱动力,也是铜价上涨的原因。关于中国有很多话题需要讨论,这也是我们本月的研究重点。

  中国创纪录的进口量、非金属市场紧张、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增加,以及美元走软,推动铜价一路上涨。

  然而,未来一段时间,价格走势呈现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国的进口额在未来数月将趋于正常,因为夏季淡季的到来,伦交所库存下降速度的放缓,中国国储的采购计划尚不明晰。另一方面,供应继续受到制约,废金属供应仍紧张,整体市场情绪正在转好,未来资金可能还会继续流入基础金属,以对冲美元疲软和通胀预期的风险。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夏季铜交易量可能会减少,今年第四季度恢复涨势,并持续到2010年。

  展望未来,中国需求正在减退,因为进口激增后国内市场已经获得了充足的供应。而且,生产正在恢复而需求的淡季即将来临。此外,我们不应忘记并非所有的中国消费者都受益于刺激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开支,那些以出口市场为主的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例如,至今年前4个月,中国空调出口下降了36%。

  我们预期中国的进口与需求将在第三季度放缓,随后在第四季度及2010年初会再一次复苏。

(责任编辑:华侨 )
下一篇:

嘉宾云集:第三届(2025)新能源汽车一体化成型创新应用大会

上一篇:

罗斯柴尔德:拥有50万亿美元的神秘金融家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