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铅价终于在冶炼厂的期待中上涨到13000元。大多数冶炼厂面对现在的价格而言实在没办法感觉到高兴。因为就原料而言,这个价格还不到现在的矿源成本。特别是在近期LME铅价的快速上涨背景下,国内的铅价仍不能让冶炼厂走出高成本的阴影。抱着对看好后市的无限期待,一些冶炼厂惜售心态加重。而对于投机于市场获利的贸易商更是借机收购,以便于在看好之后获得较好的价差收益。
在如此一致看好的背景之下,电池企业好像却仍在成本线下不断寻找生存的空间。自春节后的价格波动,一直无法调整的电池价格不得不在激励竞争之下选择不断的促销。为确保各自的市场份额,各企业不得不跟进各自的促销手法。一场价格战,已经在促销声中开始了前奏。
在铅价突破13000的日子里,国内5月份PPI指数报出下跌7.2%。这一个数据的公布表明了国内经济在低位调整的态势。而其中对于有色金属全行业而言,可能不得不考虑产能过剩的问题。铅一直被认定为基本面相对较好的品种,但细分国内外的铅产业结构中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铅的回收利用率过低。
一面是冶炼产能的无限放大,进而对原料进行抢夺,形成了铅原料的供应相对不足。国际铅原料市场借此机会不断阻击国内的原料采购,LME价格借此不断被炒高。国内冶炼企业的产能扩大,大小企业都在为确保不被挤出市场而抢夺原料。国际矿业巨头们早在08年第三季度就预见了经济消退下的供应过剩,进而大幅度减少。矿业减产的最直接效果就是让处于国内冶炼产能扩容状态的企业不得不接受低迷行情下的高价格。
另一方面,原生铅与再生铅的资源利用对于原生铅生产企业而言,一直只是放在桌面上的方案。最佳回收利用价值的品种,对于原料紧张的冶炼厂来说只能放在一边。原因只是期待在原生矿的综合回收利用中找到一些利润空间。
回想自去年底的国家经济刺激政策,从四万亿投资到十大行业振兴,从拉动内需政策到出口退税调整,都好象在绕开涉及铅的产业。在争取政策的同时,我们也该反醒铅产业链条的结构性问题。产能过剩的同时,还有结构性的问题,最被期待的高回收产品却无法实现高价值的循环。
国际铅市场看好中国的铅需求,借此消化他们的过剩产能,而同步减产的做法,与铁矿石谈判十分相似,产能的过剩引导的就是行业内的过度竞争。对于期待铅价不断创出新高的冶炼而言,可能更需理性看待市场的真实消费。
09年对于电池生产企业面言,还没有一次可以进行成本转移的机会。对于在经济低潮中的电池生产企业而言,不断上涨的铅价只能让电池企业不得不寻找面临生存危机的选择。铅价的不断上涨,可能让铅酸电池的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与锂电池等新产品而言,更利于这一类新产品的市场代替。
在成本的压力之下,铅酸电池生产企业已经在年初部份接受了进口铅的试用。当国际炒家拉高到一定价位之后,不排除期货市场转空头之后的极速下跌。一旦这一状态出现之后,可能引发大量进口铅挤占国内铅消费市场。毕竟国内是现货交易市场,没有期货的避除市场。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将会使国内的冶炼厂为此付出代价。
即便国际铅没有较大的回调,在生存压力之下的电池生产企业也必需寻找替代性产品。目前最好的代替性产品无疑于再生铅产品。与原生铅的价差也必定给电池生产企业一定的生存空间。如此方向可能更是国家政策对于铅冶炼企业的引导方向。
无论这轮铅价的上涨会形成怎么样的结果,对于期待将产能过剩的代价向下游企业转移危机的办法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而让电池企业承受这样的高成本,对于铅产业链条而言更类同于杀鸡取蛋。面对这样的行情,铅酸电池生产企业大可借此机会看到真正的合作的伙伴。在市场份额与成本压力之间,应当更积极的寻求代替产品。至少对于每个企业来说,不限于原生铅的产品供应对自身经营成本无疑于价值的新发现。更何况,这也必将是国家引导的行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