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机器人产业在浙江迅速繁荣,企业数量倍增。但同时核心技术匮乏、人才与科研基础薄弱等痛点逐渐开始体现。对此,业内及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热情过后,踏实应成为浙江机器人产业的关键词。如何以踏实之心潜心打好人才与科研水平的产业根基、以踏实之风构筑产业发展健康环境,意义重大。
豪门新贵导演浙江“机器人热”
除去豪门,不少“新贵”的出现也带动着浙江机器人产业步入繁荣。如2011年成立的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国自),凭借对移动机器人的专注及自主导航技术、运动底盘技术等支撑,已成全球移动机器人领域佼佼者。
任海军表示:“行业繁荣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促进,大家可以‘各显神通’把机器人产业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
量变难掩产业“痛点频现”
一方面,浙江机器人产业正迎来“百舸争流”时代。另一方面,越来越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正成为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这种问题,首先表现在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
这种制约,在机器人本体方面似乎更甚。据介绍,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这三大核心零部件,占整台设备总成本的82%左右。对此三者,超过8成国内企业依赖从欧美、日本进口。诸多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上并无实质努力的机器人企业,只是在重复着机器人基础组装。
“人才和科研基础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基。机器人产业很有潜力,政府也下了很多力气,为何短期不见效?就是因为根基不够好,一哄而上但忽略了基础。放眼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好的地方一定是研究力量充足的地区,像沈阳、北京等。”他说。
问题还存在于市场行为方面。有业内人士透露,行业的迅速扩张正引发着资源浪费出现。“有企业跟地方或个别官员关系处的好一点,弄两篇所谓的论文交上就能拿到补贴。”
郑洪波说:“机器人行业如果没有恒心做耕耘很难取得成绩。目前行业里存在一些人,通过概念炒作一把,玩一票走人。”
他还点出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此前,郑洪波便曾在某上市企业官网上看到多张“国自”机器人照片被拿来当做宣传图片,“抄袭”问题其公司已是遇到多次。
踏实之风或成“祛病良方”
当前,机器人产业该如何对症服药?在业界与专家看来,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应成为行业主基调。
赛迪智库副研究员赫荣亮指出,当下需加快调整工业机器人财税扶持政策方向。
他认为,扶持重点要向研发环节过渡,进一步提高对核心技术的财税扶持力度,提高对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的财政补助强度,扩大研发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要规范应用环节财税政策,完善支持手段,进一步建立规范管理制度。
任海军则认为,政府部门在行业管理上应更为系统、严谨。“不论准入还是扶持,政府应做到精准指向。如行业准入设立一定的门槛、标准,实施基于诚信体系前提下的注册制。如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政策、考核指标方面,能量化就要量化,该明确就要明确。”
严谨,也是郑洪波对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吁。“在这方面,企业最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官方只要严谨、从严,这件事情很容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