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环保指令陆续出台
自从2003年欧盟委员会推出关于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和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的要求开始,各种不同的指令陆续出台。2007年3月1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中国的RoHS”正式实施。2007年6月1日,RoHS法规正式生效,同时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的“REACH”法案,即《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正式出台,要求在其实施后的3至11年内,欧盟巿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500多万种制成品全部纳入注册、评估、许可3个管理监控系统,实施安全监控。
在RoHS发布后,基于RoHS指令的JIG(Joint Industry Guide)由JEITA(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EIA(美国电子工业会)和JEDEC(Joint Electron Device Engineering Council)共同发布。JIG发布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化学物质含有量调查标准》。其中提供了JIG–A和JIG–B两级物质。JIG-A是指JIG规定的A级物质,是根据国内外法规禁止使用、限制使用、有报告义务或者其他的有关限制的化学物质,阀值级别按照相关法规(RoHS)的要求事项规定。JIG-B是指JIG规定的B级物质,是可能引发如下事项的物质:对环境、健康或安全方面有严重影响的化学物质;可能需要进行有害废弃物管理的化学物质;对使用完毕的产品进行处理时,可能会产生恶劣影响的化学物质。这一指导书已经成为许多跨国电子企业《绿色采购作业指导书》的范本。限制和禁止使用铅(Pb)、汞(Hg)、镉(Cd)、六价铬(Cr+6)、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六种有害物质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的电子信息产品(或电子电气产品)制造商对供应商的基本要求。 电子行业首当其冲,同时受到影响的包括电子相关的几乎所有供应商。而随着塑料在电子行业的应用日益广阔,塑料电子产品同样深受影响。尤其是为了实现塑料功能化或改善加工性所应用的各种添加剂几乎成为众矢之的。
而REACH更将影响几乎所有输欧商品,如今几乎没有商品不使用化工产品。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仅中国化工产品出口欧盟总值为44亿美元,出口产品大多数为塑料、橡胶、有机或无机化学原材料、各种各样的化学中间体等。出口超过1000吨的化学品有230多种,超过100吨的有500多种。更为严重的是,除了对化工企业有直接影响外,受牵连的还包括纺织、机电、玩具、家具等所有使用化工产品的下游产业。
预做准备 未雨绸缪
各种环保指令的陆续出台,要求企业相关的生产迅速转移到更环保的产品上来。针对RoHS指令,积极开发无卤、无重金属材料可以说是塑料新品开发的重点。全球知名的化工企业如朗盛、泛达、宝理塑料、SABIC基础创新材料、杜邦、巴斯夫、拜耳、汽巴、科莱恩等企业都纷纷针对RoHS指令的要求,开发出无卤、无重金属等环保产品,以满足电子、医疗等领域对于产品安全性的高要求。
同样,中国许多企业也早已为RoHS的实施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北京华腾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宇介绍:“过去三年,我们已将RoHS、WEEE控制因素引入我们的环保体系当中(ISO14000)。对于RoHS而言,新产品开发并不是唯一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目前,我们生产的产品已经100%转化为RoHS法规对应的环保产品。为了实现真正的环保生产,整个生产流程、加工工艺、操作都有明确规定,甚至细致到要求员工选用无害的护肤品。对于辅助工艺、原材料品种的切换等也都有专门的规定。对于包装所用材质同样要求符合RoHS标准,如捆扎绳、印刷油墨等。在货物运输环节,对于配运公司的货物混装等都有细致的要求。”
REACH指令虽然在2007年6月1日才开始正式实施,然而,指令早在2003年徵求公众意见时,很多企业就已经开始为这一天做好准备。
杜邦工程聚合体欧洲销售与巿场总监Alain Baronnier在2007年5月底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致力于在与顾客、供应商的充分合作中来满足要求。从2003年10月以来,我们已在积极为REACH的实行而准备 。我们的观点是,这是针对化学品可持续开发、生产和应用而渐成气候的全球法规趋势的一部分。”
去年6月,巴斯夫环境、安全与能源中心负责人Ernst Schwanhold表示:“由于拥有网络化结构和广泛的产品系列,巴斯夫是受 REACH 影响最严重的公司之一。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新法规将带来众多变化,因此我们大约三年前就开始为REACH的实施进行相应的准备。”据介绍,巴斯夫将在REACH法规下注册大约 2,500种化学品。公司预计此项工作的年成本为5,000万欧元,直至2018年执行完毕。
谁来为环保买单?
目前的情况是,关于各种贸易指令,只有主张,要求如何如何,但是国内相关部门没有消化吸收。很多企业对上游的要求是要符合环保指令,但是产品的性能不能降,产品的价格不能涨。那么,由于环保带来的成本该由谁来买单?
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巿场提价空间几乎完全没有,对于因此形成的高昂的成本,谁来承担?原料厂商还是电子电器厂商?极低含量,对环境保护真的没有意义吗?这都值得我们去思量。
环保认证问题重重
环保指令实施关系到我们人身健康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大趋势,如何确保相关政策有效实施,既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事,也是企业、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有效的操作并不只是美好的愿望就可以解决,如何解决目前环保指令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限量还是零存在?
电子电器产品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其相关的认证与要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同的电器企业分别针对各种指令制定了相应的绿色采购规范。JIG(Joint Industry Guide)可以说是这些规范的始祖,如 Canon、ShaRP、Toshiba、Fuji Electric等企业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然而,在一些企业具体的要求或操作中,原本在RoHS指令中要求含量控制到一定程度的物质,已经成为完全禁止含有。
具体的数量级究竟应该是多少?欧盟控制的最高等级为百万级,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动辄要求无铅工厂、无卤工厂。彻底不含卤和100ppm的危害差别到底有多大?不同电子行业的采购指引,要求产品完全无重金属。目前的阻燃体系主要由阻燃剂和协化剂构成,最常用而有效的协化剂主要为锑化合物,如果完全禁止重金属,寻找新的协化体系,所引起的冲击将决不仅仅只是对某一种或某几种材料的改变,而是可能影响整个材料行业的重新换代。
我们需要反思,对于材料中含量只有百万分之千、万分之一的含量,已经符合欧盟的指令,是否一定要完全没有?为了片面追求绝对无卤、绝对不含重金属所带来的行业代价以及对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必要?因此引起的材料性能下降与成本上升又该由谁来承受?
仅以聚酯、PA阻燃的无卤化实现来看,改性后成本预计会增加2-3倍;对于整个体系而言,成本会是现有体系的5-8倍;其中阻燃剂的用量需要增长1.5-2倍,而最终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能还要下降10%-20%,最终的结果是高代价换来低性能。关键的问题是,极低的含量是否对人体健康或环境有害?欧盟相关指令,如RoHS的推出,经历了长期而严格的测试与监测。对于终端用户,如电子产品制造商而言,是否有必要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逐级强化,每一级对上游提高标准,从含量1000ppm降到500、200、100,一直到最终要求完全没有?可以说,符合RoHS的规定,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存在的问题是:不断延伸后,从量的控制到完全不存在,有谁可以做到?
环保检测谁说了算?
欧盟出台了相应的控制指标,但是具体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标准该如何界定?检测方法不统一,必然造成检测结果的不一致。事实上,我们常常会见到,同一样品,不同机构甚至同一机构会检测出完全矛盾的结果。环境指标的控制必须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检测标准支撑,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符合性检测究竟应该由谁来做?检测只是进行符合性认证还是需要按照批次进行检测?行业协会、国家相关行业组织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检测标准、统一方法,有效组织检测活动。
REACH预登记实施在即,谁来组织?
REACH认证迫在眉睫。相对于RoHS而言,国内企业,甚至行业的准备都不够充分。谁来组织国内企业实施?REACH预登记的时间是2008年6月–11月。从政策来看,预登记与不登记,最终承担的认证成本以及相关的难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然而对于国内供应商而言,目前关于REACH的认识还是一片模糊。究竟应该如何去操作REACH相关的认证工作?目前各种所谓的关于REACH的研讨会、培训班,常常只是一些商业化代办机构,以赢利为目的而组织,其真正的目的只是推荐,介绍REACH,而并不实际告诉你该如何去做。商业气氛多于做事,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巿场关于REACH认证巿场的最大的特点。
REACH目前还只是要求含量累计一吨的产品登记,然而,谁来判定是否有登记?又由谁来帮助企业判定是否需要登记?所有出口产品中是否所有不同含量的化学物质都需要REACH登记号?……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早在REACH刚刚提出时,日本相关行业协会已经开始组织共同研究,共同应对REACH。而中国,目前急需行业组织中立机构,认真缕清认证程序,使整个行业都明白:究竟该如何去认证?究竟有哪些化学品需要进行认证?……
其实,在应对REACH的这一场“战役”中,企业自身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则应该成为其中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引导会员共同应对环保的要求与挑战。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否则,一旦指令正式生效后,可能引起更大的损失,甚至是行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