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主抓五大脉络
经济转型主抓五大脉络
2010-12-21 15:44  点击:36
[摘要]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经济转型十分紧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经济转型十分紧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日前由中国经济时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要主抓五大脉络。“十二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根据形势变化进行适时调整,政策应长短结合。

  经济结构存四大缺陷

  转型十分紧迫

  在分析中国经济转型任务时,卢中原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具体表现为经济结构存在着四大缺陷。

  首先,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在2008年之前,中国面临经济过热、资产泡沫等问题,宏观调控取向是防过热、防通胀。但随后因为形势逐渐变化,政策主线变为“一保一防”,再到保增长、扩内需。在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投入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十分粗放的矛盾很容易被掩盖,例如前期粗放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等问题不会充分暴露。但是,随着要素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挤压,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必定会放慢,加上紧缩性的宏观调控,企业和行业、地方都感受到了需求回调的压力。

  因此,2008年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内需回调的趋势,再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外需骤降,导致中国前期粗放的经济发展所积累的产能过剩、结构失衡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

  “我们不能把中国面临的问题全部归罪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因为假定没有这次危机的冲击,2008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走向低谷,其背后是长期积累的粗放增长和结构性矛盾而必然会导致的调整。”卢中原说。

  其次,内需结构失衡。在投资、消费两大内需中,投资占的比重太大,消费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多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开支增长一直非常快,1990年到2008年长达18年的时间中,中国的城乡居民消费实际增长速度高达8.3%,而世界平均水平仅为2.9%,发达国家只有2.3%。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保持了全世界最快的增长速度,为何消费仍然相对不足?卢中原认为,原因就在于我国投资增长更快,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两大内需关系失衡。2008、2009年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保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启动得则比较缓慢。所以,在2009年高达9.1%的经济增长速度中,投资贡献8个点,消费贡献4.6个点,出口减进口的余额即净出口的贡献为-3.7%。由此来看,显然投资率还要高起,消费率还在下降。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调整内需结构即投资、消费关系的繁重任务。

  第三,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卢中原认为,这是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慢于投资增长的深层次根源。主要表现为,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当中,政府和企业储蓄比重在上升,居民储蓄比重在下降;在初次分配结构当中,工薪收入的增长慢于利润的增长。收入分配格局的这两个失衡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于是也导致整个内需结构不平衡。因此,要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使内需结构趋于合理,就要解决其背后深层次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问题。

  第四,出口增长方式过于粗放,出口本身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附加值低,能耗高,排放大。

  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的比重过大,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

  出口增长方式过于粗放,还导致国际上的一种误解,认为中国过于依赖出口。事实上,中国并不是过于依赖出口,而是出口增长方式过于粗放。国研中心专家测算,加工贸易目前占中国出口份额的一半,加工贸易增加值一块钱,拉动国内GDP仅为0.3元,而拉动国外GDP却高达0.7元。但是,由于国际国内通行的计算方法把全部加工贸易的出口贡献都算到了中国的GDP里,这就导致对中国出口贡献的严重高估。美国学者测算高估了35%到50%,国研中心专家测算高估了50%。中美贸易出现的顺差,美国商务部承认美国方面高估了26%,中国商务部则承认低估了2%。

  卢中原分析,“十二五”期间,整个世界经济复苏比较困难,发达经济体增长放慢会拖累世界经济,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中国的外需环境并不乐观,外需总量趋紧,不可能再出现像2005年到2007年期间那样较高的外需贡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既要积极扩大内需,也要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更要加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页

评论

分享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