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铸件的研制任务,更在于标志着该所“在铸件研制生产过程中实现了首次生产便零质量缺陷交付”的跨越性发展,对五院航天器大型结构件的研制生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严格管理 保时保质
从最终蓝图到规定的节点,产品研制只有48天,而以前的铸件研制生产周期一般为五个月左右,产品浇铸需三次以上才可能保证产品合格,而该产品实现了一次浇铸即保证产品合格的奇迹。
围绕项目,该所多举措抓管理,践行“质量重心前移”理念。首先,采用了现场调度管理的方法,调度系统、技术系统及时跟产。在现场,操作人员与工艺人员相互沟通,各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工艺,而工艺人员尽量通过修改工艺结构来降低操作强度,操作过程中的合理化建议得到及时采纳和反馈。
其次,发挥质量管理功能,使产品质量受控,及时解决、反馈研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质量问题,做到质量先行,严格把关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并进一步强化过程检验,规范过程记录。
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开展工作,做到“做事有依据、做事按依据、做事留记录”.再次,严格规范各项流程,做到细化、量化,不能出现任何一点差错、误差,铸造前充分准备,尽量减少铸造炉次,保证产品按期交付。
最后,制定非常规作息制度。所有人员平均一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放弃“双休”,有时甚至通宵工作。同时,在研制过程中部分项目并行安排,巧妙穿插,时间分级争抢,以压缩研制周期。
瞄准“瓶颈” 大胆创新
该铸件结构和铸件应力复杂,极易产生裂缝,是铸造工艺设计首先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其次,产品形成大的铸造热节,极易产生疏松,难以保证关键部位的内部质量。
面对这两大技术难题,该所注重“三再”分析,实施再设计、再分析、再验证,分别经过部门、单位与所级评审,层层把关,进行技术创新,采取特殊的工艺措施,保证产品的质量。
针对铸件易产生裂缝的难题,该所一改传统的方法,在浇注方式上进行创新--由以往的浇注系统设置在铸件外部,改为底部加铸件内部的形式,使铸件在浇注过程中温度分布均匀,缩短金属液流动过程,保证了金属液内部的温度。
此方法对以后大型铸件的研制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同时,根据铸件质量中心不平衡的特点,为控制金属液的流动方向,采取了一系列的工艺措施,分散铸造应力。
对于铸件易产生疏松这一关键技术难题,该所采取了相应的内部质量保障措施,在浇注系统的局部部位进行创新,减短了金属液的流动过程,降低了疏松的概率。
在此基础上,为保证产品的可控性,该所利用工艺设计计算机模拟验证软件,仿真模拟生产现场,进行问题预测。在发现技术设计的漏洞或出现可能的故障时,提前进行工艺补救措施的落实,不断改进工艺设计,从根源上保证了铸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