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2018年珠海压铸年会|拟参会大咖(第二批)

2018-11-20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2018年(第九届)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年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轻合金材料结构件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德铸造论坛将于2018年11月23~26日在珠海德翰大酒店召开,大咖持续聚集中,欢迎参会!

 

 

2018年(第九届)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年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轻合金材料结构件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德铸造论坛将于2018年11月23~26日在珠海德翰大酒店召开,大咖持续聚集中,欢迎参会!
      余欢1960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航空大学“航空构件精密成型”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国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学会凝固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铸造技术与工程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铝合金薄壁铸件精密成形、真空差压铸造工艺装备及控制系统、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镁合金开发应用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1)大型复杂轻合金薄壁铸件的精密成形理论及工艺;(2)铝、镁基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A计划项目、总装预研基金、国防基础研究、航空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围绕上述研究领域,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授权专利多项并完成多项科研成果转化,尤其在真空差压铸造装备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小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和国防科工委军品配套项目等30余项,在镁高温氧化机理、稀土镁合金强化理论、储氢镁合金和镁电池材料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3次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科技启明星”等荣誉。2011年获得国际著名镁研究机构Helmholtz-ZentrumGeesthacht颁发的镁研究奖。
      邢书明,男,1962年生,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半固态加工、挤压铸造(液态模锻)及压铸等金属材料绿色成型技术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在废杂铝回收再生、铝合金和钢铁材料半固态加工和液态模锻(挤压铸造)方面积累丰富,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大量企业委托项目,著有液态模锻方面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被聘为中国循环经济精密成型与再制造专业委员会首席技术专家、中国兵工学会挤压铸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铸、液态模锻、半固态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树森,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兼任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中国压铸专业委员会理事。《China Foundry》、《铸造》、《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的液态(铸造)及半固态成形新工艺新技术、铝、镁合金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研究。先后负责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数控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强基工程等多项项目。主编教材2本,专著2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罗继相,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自1982年起开始从事 “液态模锻”(挤压铸造)技术研究。主持“易溶型芯及铝柄管子钳开发”,“液态模锻技术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等国家级课题二项,省部级课题五项,军工课题五项,与企业合作课题五十多项。在挤压铸造技术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研究了间接立式挤压铸造成型机理;对液流的充填形态与变化规律、压力的传递与补缩、激冷层的形成与防止等内容的研究,丰富了挤压铸造内容,扩大了挤压铸造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为《金属工艺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湖北省、武汉市中青年优秀专家;中国兵工学会挤压铸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半固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铸造学会副主任委员;《铸造》和《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
   康敬乐,男,1982年8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在济南铸锻所从事铝合金成套装备的研发与应用30余年。
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铝合金铸件金属型精密成型技术及装备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管研发大型双升液管低压铸造机,用于生产三峡水电站输变电项目中的高难度大型铝铸件;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轿车铝合金缸盖、缸体低压铸造成套设备”的申报和研发工作;主管研发铝合金缸体低压铸造机器人集成制造系统,获第16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装备创新奖。1项美国专利:一种铝合金真空浇注装置;2项国家发明专利(略):10项实用新型。
作为第1起草人,编制两项国家标准:《低压铸造机安全要求》和《低压铸造机技术条件》;作为第1起草人,编制两项行业标准:《低压铸造机型式与基本参数》和《低压铸造机 能耗检测方法》。作为第1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略)
    韩志强,博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挤压铸造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矿物、金属、材料学会(TMS)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CME)委员会委员。2002-2005在英国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任高级研究助理。多年来一直从事铝、镁合金先进铸造成形技术及宏/微观建模仿真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重点企业科研项目20余项。面向航天、汽车等领域对高性能轻金属结构件铸造成形技术的需求,开展铝、镁合金先进铸造技术及宏/微观建模仿真研究,在材料工艺、过程测试、多尺度全过程建模与仿真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做学术报告40余次,其中邀请报告和大会报告近20次,并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或组委会委员。担任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等国际一流期刊审稿人。在清华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材料加工传输原理》、《近净成形先进技术》、《材料加工系列实验》等课程。两次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姜巨福,1976年5月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技术、轻合金液态模锻(挤压铸造)技术、轻合金铸锻复合成形技术。现为国际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科学委员会执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加工分会半固态加工学术会议常设委员会秘书长。2012年7月-2013年6月英国莱斯特大学工程系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基金2项,主持其它省市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863、总装预研等课题20余项。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3项。发表论文104篇,其中SCI收录45篇;论文被国内外他引806次,单篇最高引用为102次。出版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7项。
    刘政,男,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铸造专业,获工学士学位;此后分别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新材料制备理论与技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半固态合金成型理论及技术、金属凝固控制技术等开展了较深入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8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
   王顺成,男,1976年8月生,湖南宜章人,教授级高工,博士,研究室副主任。2001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3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在华南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10月进入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现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成形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完成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1项、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和省市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参编著作2部,指导毕业研究生10余人。
    白月龙,男,1975年12月出生,博士、教授,现就职于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主要研究领域:有色金属控制凝固与控制成形理论及技术、有色金属及其复合材料零部件制备成形技术。承研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2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参编专著《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1部。
长期从事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控制凝固与半固态成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突破了高硅铝合金材料复合电磁搅拌制备技术,实现了高硅铝合金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已经批量替代进口使用;开发了低成本铝基复合材料及其零部件的制备技术,初步实现了铝基复合材料及其零部件的低成本批量制备。
   刘敬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兼任辽宁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199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于沈阳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致力于锌合金及锌基复合材料喷射成形制备技术、组织、性能和数值模拟研究,锌镁生物医用材料的合金设计及相容性研究。主持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
    唐和雍,男,1969年7月出生于四川武胜,1992年沈阳工业学院铸造专业毕业。至今从事压力铸造、低压铸造26年。200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0年开始任重庆铸造学会理事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2002-2012年任铸造车间主任书记等,2012年-2015年襄阳美利信压铸分厂负责技术质量管理工作,2015年4月至今在建设雅马哈负责铸造机加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早起从事EUCLID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和3D设计,全国六西格玛黑带认证考试合格。在摩托车和汽车领域主要从事的项目有模具的国产化;德国进口低压机的使用;铸件的嵌套取出;通信产品高嵌齿的压铸批量化。
发明专利《飞行器发动机缸体的真空重力铸造方法》申请并授权,模具专业专利《使产生龟裂缝的压铸模具工作寿命延长的方法》都取得授权。
   专业技术论文10余篇,其中《压铸件工艺参数的设定》《消除低压铸件首件报废》《压铸件尺寸变化及控制》都代表了铸造技术的高级水平。
    擅长摩托车箱体缸头,汽车缸体的压铸技术以及通信产品的散热片嵌齿等技术。
总结发布了5项发明专利(3项授权),2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获得2005年度全国优秀六西格玛项目奖。
   王自焘,1940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工艺系);1962-1982年,工作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工程师;1982-2000年,工作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广州梅花铝材有限公司,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车间主任、副厂长、技协主席;
    1995-2009年,主持广东省有色金属学会加工学术委员会工作15年。2000年退休,创建“Lw铝业加工技术论坛暨展示”交流平台,2001年起届,每三年一届。1962年入铝行业从事铝加工技术至今56年,国内外杂志及会议论文发表近百篇,1986年研创“Lw同水平热顶铸造系统”,应用,为我国铝合金圆铸锭热顶铸造之首创。2000年起组织“Lw出访”,参加国际研讨会及作演讲报告、考察国外企业及交流、参观国外展览会,至2018年10月已率团27次赴欧美多国,研讨会、企业、展览会。
下一波大咖预告:(大咖持续聚集中)


参会信息
会议收费:
1)会务费:正式代表每人1800元,提前交费1600元;学生每人1500元(凭学生证,在职除外)。【汇款账号:《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武汉),3202002809000074976,工商银行武汉市中山大道支行】
2)住宿费:①标准双人间450元/(间·天);②标准单人间450元/(间·天)。
会务组联系方式: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
电话:027-85486024,85358206
传真:027-85358127
邮箱:tzzz626@163.com
网址:www.special-cast.com
 
联系人:刘 卫 13697338518  张正贺 13627266943                     栗万仲 13797077395   刘晨辉 18086469556

下一篇:

展出规模超50万平米“2024深圳高交会”招商工作全面启动

上一篇:

线切割机床的使用过程中控制误差的四种形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