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9128667687

青海科技创新促进园区经济兴起

2013-08-13来源:压铸网
核心摘要:    (中国压铸网/讯)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园区经济兴起,引领生态农牧业发展,致力玉树重建示范基地,注


    (中国压铸网/讯)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园区经济兴起,引领生态农牧业发展,致力玉树重建示范基地,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凸显了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了科技工作的水平,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支撑。去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8%,青海科技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组织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充分发挥科技在扩内需、保增长、上水平、惠民生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把科技工作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为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见》,2009年青海重点实施了“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即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0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20个联合攻关项目、30个自主创新项目,其目标是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围绕特色资源和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塑造具有鲜明特征的特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后因实施效果好,省政府已连续组织实施三期,共实施132项,累计完成科技投入19.16亿元,带动项目建设投入513.46亿元,实现产值613.16亿元。

    在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攻克了众多关键技术。共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589件,制定各类技术标准110余项。共组建了67家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共计450人,其中博士21人、硕士98人,加快了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步伐。一是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循环经济产业链得到延伸,钾肥生产钾回收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现在的63%;低品位钾、硼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由单纯的氯化钾的生产延伸到高附加值的氢氧化钾、硫酸钾的生产;盐湖镁资源以氢氧化镁的工业化生产为标志,结束了盐湖氯化镁无法利用的局面,并延伸到硼酸镁晶须材料、镁合金锭、合金棒、合金铸锭、牺牲阳极、镁合金型材的生产;盐湖锂资源从碳酸锂的生产延伸到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

    二是全省低品位有色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低品位红土镍铁矿生产硫酸镍、生铁产品,锡铁山铅锌矿稀贵金属铟、金、银等稀贵金属得到回收利用,变成高附加值产品。三是有色金属资源深加工技术得到突破。低附加值的普通钢材延伸生产出高附加值的高强度钢拉杆和锚杆、高速铁路轴承用钢、风力发电轴承用钢、高品质钎具钢、高速铁路机车用钢等产品;从电解铝的生产延伸到深加工出电子铝箔、铝型材、铝合金型材等产品;铜和废杂铜被开发生产出光亮铜杆、铜箔等产品。四是新能源产业从工业硅粉、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光伏电池的生产到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建设,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链条。五是全省装备制造行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实现了从普通数控机床生产到高专业化的铁路数控车轮车床、大吨位400吨数控机床、飞机起落架专用机床的生产;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得连续油管作业设备;开发出国内最先进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实现了餐厨垃圾无公害处理。

  省政府部署依靠科技支撑工程应对金融危机,其高度、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在全国科技行业少有,赢得了科技部的称赞和大力支持。

  二、强力支持园区经济发展,突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高技术含量的园区经济辐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支持组建了两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一是支持组建了海西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省科技厅就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科技需求向科技部多次汇报,将柴达木地区作为国家科技战略性区域,加强对该区域的科技关注和支持。同时,支持解决了一批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推进盐湖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9年5月上旬,科技部批准海西州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二是支持组建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科技项目加大对实验区生态治理、草种繁育、舍饲养畜、新能源等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2009年5月启动了生态畜牧业重大科技专项。10月底经过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评审,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支持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依附于青海生物产业园,设立以来,园区经济运行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已形成以生物技术、中藏药及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高科技生物产业集群,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企业23家,创新型企业4家,有效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2009年上半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11月,获国务院批准,填补了本省的空白,标志着青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支持组建了两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青海省已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投资32.60亿元,完成了2个新建核心区的建设,初步建成10个示范区,园区面积达到38.90万亩,实现年收入67.12亿元。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225项,引进农作物、经济花木、畜禽和水产新品种855个,新设备262台(套),建立专家大院2个,累计完成产值33亿元,实现利润3.4亿元。在科技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下,海南州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已累计投入13亿元,累计种草70万亩,育肥各类牲畜50多万头,经济效益达到20多亿元。

  支持组建了3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省科技厅会同省农牧厅、省水利厅和省林业厅开展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组织申报和认定工作。目前,已认定3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在特色种植业发展、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园区服务体系、特色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明显加快,有力地带动了全省现代农牧业发展。2011年园区总产值已达61.5亿元,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青海农村牧区科技工作新的亮点。

  三、实施玉树重建科技引领行动计划,建成了一个跨越20年的科技第一村和一批示范基地,成为玉树重建的亮点,示范效果显著,多次受到科技部领导的表扬。玉树地震发生后,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省科技厅立即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谋划并主动参与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及时制定了《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主要在改善生活、发展生产、修复生态、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等五大领域,集成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牧业和信息等多项技术,集中展开工作。

  项目的实施,聚集了省内外近二十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程施工企业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直接执行项目与课题的科技人员达到110多人。省科技厅及时配套项目,整合国家金太阳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级基本科技计划和社会捐赠项目及资金1.5亿元,及时实现了项目、人力、资金的集成统筹和合理部署,从机制上保障了科技对恢复重建工作的支撑和引领。

  经过两年的实施,重建工作集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牧业和信息等多项技术,整体建设理念和技术集成为青藏高原村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样板模式。建成了一个集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绿色重建示范村、一个高原高寒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各有特色的高寒草甸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另外,一个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服务基地正在建设中,将作为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应急关键技术体系、牧民技能培训等工作的综合科技服务基地,旨在通过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推动玉树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代格村已成为玉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被誉为当地灾后重建科技示范第一村。110户CL建筑体系牧民住房融合了藏族民族风格与建筑节能技术,集成了水、电、气、信息等实用技术和配套工程,具有抗震、节能环保等功能。其中,村委会房屋配备了太阳能屋顶、太阳能集热系统、低成本健康体检床等设施;民宅配备了太阳能集热系统、生物质节能炉、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上下水、淋浴器、坐便器,三网合一宽带节点等设施,为超前20年提升藏区群众生活质量与水平提供了示范样板,让少数民族地区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特别是集太阳能光热、光伏、沼气为一体的清洁型、经济型农村能源体系为高寒牧区提供了能源利用的新模式,对于缺少化石能源的边远高寒牧区群众转变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高寒地区日光节能温室的成功应用和露地蔬菜的示范种植,极大地丰富了该地区蔬菜的种植品种和市场供应,拓宽了高寒地区农业种植范围。建成的18栋节能温室经历了严冬期考验,首次实现了在海拔3700米地区设施蔬菜全年生产,引进多种主栽、示范、试验蔬菜,使代格村成了结古镇标志性的蔬菜生产基地。在巴塘地区建植优良饲草生产基地3400亩,产量达天然牧草的20倍以上,对4000亩天然草场进行施肥示范,产草量平均可提高11%。此外鼠害治理、天然草场补播等技术的应用为草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全面启动实施“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推进农牧业发展方式改变“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重点打造三大类型农业科技示范区,力促十大特色产业链发展,集成二十个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的农牧业科技专项进行示范。工程围绕提升生态农牧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各类技术为全省农牧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持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省农牧业生产方式明显改变、科技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去年围绕海南生态畜牧业、海西高效节水农业、海东现代农业信息化等重点解决了农牧业科技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效推动了省现代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共安排项目42项,其中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1项,总计投入10.03亿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及银行贷款5.57亿元,实现产值31.35亿元,申请、获得专利5件,标准6项。

  同时,近年来积极推进民生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农牧区科技、医疗、教育和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能力。借助中科院等科研单位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示范推广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广大农牧区的公共服务能力。远程教育、虹膜识别等技术已经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得到示范应用,取得满意的成效。在海东地区开展了农业技术智能化、主动服务的示范,为农村科技特派员配备低成本国产便携计算机,将其与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相结合。基于互联网平台,由手机、信息机、计算机等多元渠道,为农民提供及时、主动、个性化科技服务。同时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平台相结合,在为农牧民提供服务的同时,监督保障农副产品的生产质量,建立可回溯的生产数据,形成农产品物联网,推动个性化、规模化、现代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五、服务于全省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全面布局和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空前发展,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省科技部门加强以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已建成包括1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在内的20个国家级科技平台、3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家院士企业工作站。认定56个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科技型企业、28家创新型企业等企业创新平台。建成3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先后有35个县被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富民专项行动试点县,2个县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已全方位进入到建设青海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依托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了一批有望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吸引了一部分国内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重奖有重大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激励了广大科技人员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1年底,全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1538,比5年前增长20%;科技活动人员20822人,增长了2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5004人年,增长了2倍,有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1名。科技人才外流减缓,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数量增长。

  青海省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显著,2012年登记的技术合同数421份,合同成交总金额为17.83亿元,与5年前相比增长了12倍;向北京、上海等14个省外地区输出技术47项,输出的技术明显增多,反映了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经纪人队伍正在形成。

  科技创新水平日益提高,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且这一阶段科技成果水平高,应用转化率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据统计,2008年-2012年间全省取得科技成果1304项,同比增长66%;授权专利1786件,授权数同比增长278%;《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柴达木盆地白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1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均实现了“零”的突破。2012年底,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5.7%,占全省GDP的2.7%,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增长态势,已成为最具创新优势的市场主体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展,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成效显著。与美国犹他州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推动成立了“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科学技术部建立了省部会商机制。青海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建立了省院科技合作关系。与国内外50余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有项目合作。这些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渠道的开辟和层次的提升,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重要作用。省科技厅精心筹划,围绕省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项目,2008-2012年争取国家项目经费13.9亿元。近四年,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连续超过省财政拨付的科技项目经费。

 

     

    (责任编辑:陈家明 )
    下一篇:

    2024重庆市铸造年后邀请函

    上一篇:

    镁合金压铸已逐渐进入汽车部件市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4@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